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安农学子深入大别山,探秘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9-03 14:14:3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8月3日,安徽农业大学全媒体中心赴六安市金寨县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金寨县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其周边示范园区,开展了一场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视角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深度解析科技如何驱动特色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来到试验站综合楼的核心试验品种展示区,在技术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成员们系统了解了蜂蜜、黄精、生姜等金寨县代表性特色农产品的生长特性、选育历程、加工技术和市场前景。其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寨“黄大茶”引起了实践团的特别关注。技术人员重点介绍了其独特的“闷黄”工艺以及“黄叶黄汤、焦香浓郁”的品质特征。成员们近距离观察茶汤,橙黄透亮的液体中仿佛沉淀着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技术人员还分享了通过筛选优质母本和优化发酵参数提升茶叶品质的成功案例,如今,黄大茶的焦香更加浓郁,滋味更加稳定,每斤售价也大幅提升,这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了科技在唤醒传统产业活力中的关键作用。试验站正通过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生产等科技手段,提升黄大茶这一传统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生动诠释了试验站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科技引擎”的核心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产品。王常舜 供图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实地探究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案例。猕多多猕猴桃产业园里,县农业产业中心负责人吴芹主任向师生们深入讲解了“间作套种”模式的科学智慧。以梨树与红薯间作田为例,“宽沟窄垄”的精心设计既防涝保肥,又促成梨树为红薯遮荫、红薯为梨树抑草的生态互补,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一地双收”。成员们纷纷表示,这种生态智慧的融入,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此外,安徽农业大学研发的叶绿素靶向除草剂也在现场进行了演示,药剂精准清除杂草却对果树毫发无伤,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规避药害风险,成为科技护航绿色生产的典范。

图为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梨薯见作套种模式。潘晨浩 供图

在葡萄品种长廊中,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从早熟脆甜型到晚熟酿酒型的十余种葡萄品种的梯度排列,通过多元化布局,有效延长了葡萄供应期,“无论市场需求如何变动,种植户皆具备应对能力,”成员们深度理解了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智能化蔬菜大棚内,精准调控的保温被、滴灌与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先进设施,让成员们直观认识到“科技突破自然限制”的深意,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葡萄长廊参观过程中采摘品尝。王常舜 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试验站的品种培育到田间的生态耕作,从“黑科技”的降本增效到智能装备的精准调控,科技创新正在系统性破解山区农业发展瓶颈,逐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产业竞争力。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其示范网络,正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着可借鉴、可推广的“安农样本”,引领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前合影留念。潘晨浩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坚定了传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校史传统的信念,进一步筑牢了未来投身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成员们纷纷表态,会认真梳理此次调研所得,整合科技资源,凝练专业报告,用青春之智赋能,借高校之力加持,齐心协力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孙小迪 王常舜 潘晨浩)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