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思理践行·红途探骊”实践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纪实(七)
一、活动目的
吉林大学“思理践行·红途探骊”实践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于2025年8月15日至8月17日精心组织开展“智领青春航向·魂铸时代新人”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旨在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与社会实践沃土,通过考察国情、体验社会、调研百所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经验,探索科技赋能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活动过程
(一)精心策划
在活动筹备阶段,实践团紧扣“AI如何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主题,精心制定了兼具系统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详实实施方案。闻天一同学牵头统筹策划工作,让实践团成员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自身在思政学习中的思想困惑与理论深化需求,重点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议题与AI学习工具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的双向赋能。
实践团成员对全国多所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进行系统梳理、深度提炼与精准筛选,最终制作成条理清晰、内容鲜活、兼具示范性的演示文稿,为后续实践提供扎实素材支撑。团队成员秉持“分工协作、高效联动”的原则,每人定向检索两所高校的思政建设典型经验,通过共享学习笔记和深度交流感悟,挖掘在牢牢坚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本源、做到“守正”的基础上,主动拥抱科技变革赋予的新机遇,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方向,推动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与AI技术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
(二)扎实实践
小组成员通过检索高校官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公众号、学术平台、新闻报道等渠道,选取了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当前做法和未来构想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小组成员发现,有些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作为优势学科,把打造特色思政工作体系作为学校“三大工程”的引领工程;有些高校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社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拍摄大学生讲思政课作品,激励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有些高校以信息化建设和混合式教学为思政课重点,实施思政理论课“创优行动”,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投入资金建设校园思政实践资源载体。
成员们在深入探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创新思维传承红色血脉、以科技视野勇担时代使命”的共识。
三、成员感悟
张瑞宁同学表示:“科技快速变革和各学科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高校不断探索AI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搭建人智协同AI助教体系,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思政课不应是枯燥的、抽象的,更不应是只体现在书本上的,从校内实践到校外社会大课堂,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翻转课堂”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师队伍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我们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同时防范过度依赖。”
尹鑫同学感慨道:“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深入接触了百所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实践,内心深受触动。每一所高校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有的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有的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思政课堂,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优秀经验,更要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传承思政精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四、结语
本次实践活动强化了实践育人,促进了知行融合。各大高校着力把互联网打造为思政“新领域”,创新思政课教学网络思想阵地建设,整合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实践教育环节,借助“新生代”力量探索高校思政建设在书本和课堂之外的新路径。
来自不同学院的小组成员在主题研讨中深度融合各自专业知识,形成跨学科良性互动,培养了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耕社会实践、党建引领、师生同频的过程中,成员们对未来择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联系进行了深度思考,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持续探索思政教育创新之路,让科技更好地赋能思政教育,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培育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张瑞宁、尹鑫、姜博盈、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