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高校的艺术基因邂逅乡野阡陌的自然肌理,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振兴火花?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青春田园”队再赴雅安石棉县双坪村并成功举办“乡野星火·童心筑梦”主题夏令营。以“青春力量嵌入乡土肌理”为创新路径,依托大学生艺术团的美育教学资源和文艺特长,瞄准乡村美育短板,将80余名学子的美育实践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活水源泉”。团队不仅在124名乡村儿童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美育赋能样本”,给乡村美育“输血”又“造血”。
图1:团队成员与夏令营学员合影
嵌入高校美育基因共鸣田间乡土密码
团队以“艺术创新+文化传承”为主线,挖掘双坪村梯田景观、红色故事、非遗技术等本土元素,开展植物拓印、红色历史故事等特色课程,对作品拆解式解读,通过短视频手势舞“分段教学+方言适配”,让孩子们轻松学唱、学演,使艺术从“云端”落地乡野。传递“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让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表演”,而是“可触摸的创作”。这不仅打破艺术展演与乡村的边界,更将大学生艺术团作品转化为了可参与、能传播的美育资源。
图2:团队成员教授学生们植物拓印
图3: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心目中的“双坪村梯田景观”
赋能传统主体创作提高本土文化自信
通过前期艺术资源输入,团队不仅打破了城乡艺术壁垒,更激发了乡村儿童的创作潜能。设计“基础体验—创意创作—成果展示”三级阶梯活动:从学跳“田间劳作手势舞”、临摹家乡风光,放飞“两弹一星”主题纸飞机,到自主创作故事绘本,逐步打破儿童表达壁垒,用“唱、诵、舞、演、画”等形式,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突破羞涩,敢于展现自我。通过描绘家乡风光、演绎红色故事,孩子们在艺术表达中加深对故土的认知与热爱,潜移默化中培育建设家乡的情感底色。团队突破了传统艺术下乡的单向模式,形成高校学子与乡村儿童共同创作的新格局,为孩子们打造“能展示、可传承”的艺术舞台。
图4:小朋友们展示“两弹一星”主题的手工纸飞机
图5:团队成员们教授手势舞,拉近心灵间的距离
反哺生态长效闭环构建“高校-乡村”共生发展
美育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唤醒乡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通过“艺术化表达本土文化”,重新发现家乡之美。当孩子用画笔描绘出村口老槐树的故事,用舞蹈再现插秧时节的劳作场景,本土文化便不再是“过去的符号”,而是“当下的表达”。这种从“看见家乡美”到“表达家乡美”的转变,激发了乡村的文化自觉。提升美育质量来填补乡村美育资源缺口,用艺术赋能文化振兴的方式,让乡村不仅“口袋富”,更能“脑袋富”,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根基。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振兴”,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生”,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队将继续深耕农村,让更多的乡村儿童在美的滋养中成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作者: 肖一帆 郑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