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学科融合育新苗,青春聚力助振兴——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支教团实践点亮乡村课堂

2025-08-22 11:43:3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五域童行”支教团怀着教育报国的初心,奔赴江苏徐州、句容、泰州及河南商丘等地的乡村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这支由教育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以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热忱,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新窗口,也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徐州邳州市赵墩镇刘台村,志愿者们发现当地初中生在理解数学抽象概念方面存在困难。经过深入研讨,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数学+艺术”融合课程。课堂上,孩子们在脸谱绘制时,坐标定位、比例关系等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被掌握。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原本对数学望而却步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重拾信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一个女生举着自己剪出的精美窗花,兴奋地说:“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

图1为支教实践队成员在上脸谱课

带着徐州实践的成功经验,团队在句容进一步拓展了跨学科教学的边界。他们精心设计“环保英语闯关课”,将语言学习与生态教育有机融合。课堂上,孩子们在“垃圾分类大挑战”环节中,一边学习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英语表达,一边实际操作分类投放;在“重复利用工坊”里,孩子们发挥创意,将废旧物品变成实用工艺品,既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动物建筑师”课程则带领孩子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到蜘蛛网的力学原理,孩子们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既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又领略了生物学的神奇。

图2为支教实践队成员在上实验课

在河南商丘,面对当地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团队研发了一套独具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志愿者们巧妙地利用纸杯、糖水、垃圾袋等日常生活材料,设计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实验。“彩虹瓶实验”中,孩子们通过调配不同浓度的糖水,直观地理解了密度分层的原理;“土电话制作”让振动传声的物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影子剧场”则融合了光学原理与艺术创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这些低成本、高参与度的课程,让乡村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科学教育,许多孩子第一次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永无止境。

图3为支教队成员带孩子上科学情境课

泰州泰兴的实践则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文化维度。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了“剪纸+数学+文化”特色课程。孩子们在剪纸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对称、比例等数学概念,更通过“爱我中华”主题创作,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一幅幅融合数学几何之美与传统文化之韵的剪纸作品,成为孩子们文化自信的最好见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支教点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通过定期线上教研会议,志愿者们分享教学心得,研讨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徐州的教学创新为句容提供启示,句容的课程设计又为商丘所借鉴,形成了“一地创新、全域共享”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团队与各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在句容,与机关服务中心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在徐州邳州,与村委会建立定期交流渠道;在河南商丘,为当地教师提供系统的跨学科教学培训。这些举措确保了支教成果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的目标。

这次支教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双向的成长。乡村孩子们在跨学科课堂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大学生志愿者们也在教学实践中深化了对教育的理解,提升了专业能力。许多志愿者表示,这段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是我们前行路上最温暖的灯火。”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五域童行”支教团用这个夏天的辛勤付出,生动诠释了“振兴有我”的时代内涵。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是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他们点燃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而青年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他们的故事,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新的篇章!

图4为支教队成员和孩子们的合照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