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烟台大学学子返家乡:探寻螺钿非遗,触摸千年匠心

2025-08-21 09:49:1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近日,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千年流光,贝影生辉”非遗传承宣讲团的4名实践队员返回家乡青岛,走进当地螺钿非遗工坊,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开展螺钿非遗技艺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观摩选蚌、切割、打磨、镶嵌等工序,深入了解螺片背后的制作细节,强化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为非遗保护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的螺钿精美工艺品。林艳云 供图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进入螺钿工艺工坊,近距离接触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遗技艺。在原料区,非遗传承人师傅介绍,蚌壳筛选是螺钿工艺的基础环节,其内里色泽具有唯一性,选蚌、剖贝、取片等前期工序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后续工艺的推进效率与效果。

在切割环节,实践队员观察到匠人师傅们处理薄脆螺片时操作精准娴熟。经了解,螺片质地特殊,切割时力道、角度的细微偏差均可能导致损坏报废;同时,螺片对温度敏感,遇热易卷曲变形,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打磨工序中,螺钿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厚度仅0.1毫米的螺片,该工序需在不同目数的砂纸上完成七道打磨流程,砂目从400目逐步提升至7000目,其中仅一平方厘米的粗磨工序就需耗时半小时。队员通过现场观察认识到,从明代流传至今的螺钿漆器,其制作过程体现了严谨的工艺标准与持续的人工投入,这也是此类传统工艺品得以保存并展现独特质感的重要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们切身体验螺钿的制作过程。杨佳静 供图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对螺钿工艺的制作流程形成了直观认知。在匠人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参与了基础螺片裁剪工序的实操训练。实操中发现,由于螺片质地轻薄,切割动作的精准度控制难度较高——初次使用刻刀时,稍许触碰即导致螺片碎裂,半小时内累计损耗材料十余片。

实践队员史钰皓表示,通过亲身体验,切实体会到匠人在操作过程中对肌肉记忆与专注力的高度依赖,这与此前观察到的熟练操作状态形成的反差,使大家对工艺的技术复杂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纹样设计环节,实践队员系统了解了“万字纹”“回形纹”等传统纹样的构图规范。匠人师傅从工艺原理角度说明,螺钿图案的排布需同时满足视觉呈现要求与蚌壳虹彩的物理特性——由于蚌壳内侧珠光层的光学反射特点,单片螺片的倾斜角度偏差若达到1度,其在光线照射下的光泽折射效果便会产生显著差异。

此外,实践队员注意到工坊墙面悬挂的标准化工序流程图,清晰标注从原料筛选到成品验收的37道关键工序节点。每道工序旁均明确标注质量控制参数,其中细磨环节的不合格品率控制标准为不超过5%,相关指标通过每日生产记录进行动态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艺细节与质量管控要求,使实践队员们对非遗技艺传承形成清晰认知,传统技艺的延续不仅体现为操作流程的代际传递,更包含对标准化生产体系与严苛质量标准的坚守。

螺钿非遗匠人师傅“没人学、没人懂,手艺就真的断了”的深切感慨,让实践队员直观认识到螺钿工艺传承面临的断代风险,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延续的紧迫需求。

在匠人师傅期盼更多人关注非遗的殷切期盼中,实践队员们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实践队员林艳云表示“青年参与非遗传播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实践队员们后续计划搭建传播桥梁,以实际行动助力公众感知传统技艺的价值,推动非遗传承从文化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为传统技艺的活态延续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杨纪乾 马晨)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