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号召,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支教团于7月5日至19日赴阜阳临泉县庙岔镇第一小学,开展为期十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晨光初透,朝阳喷薄。7月7日清晨,安徽师范大学“千方爱心”赴阜阳临泉支教团全体成员与临泉县庙岔镇第一小学全体师生齐聚校园,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体师生的注目礼中冉冉升起。青年志愿者与乡村学童齐声高唱国歌,清澈童声与坚定誓言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象征着支教之旅在国旗下郑重启航。
图为升旗仪式时全体师生行注目礼。翟思雨 供图
教导主任张振在仪式上向师生逐一介绍了支教团成员。支教团队长翟思雨随后介绍了支教团队的基本情况与教学安排,安全员谭帅帅就暑期支教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确保支教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图为张振老师为全体师生介绍支教队成员。刘若妍 供图
升旗仪式结束后,支教团与学校召开了交流会议。会上,张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与教学安排,特别指出学校英语学科相对薄弱的现状。支教团成员们与张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明确了后续教学的重点与方向,为接下来的支教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支教团成员们响应学校的教学需求,积极投入到英语授课实践中。此次支教学校英语教师稀缺,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亟需专业力量的帮扶。支教团成员们深知责任重大,积极配合学校安排,针对二至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展开授课。他们深入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发现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发音不标准,词汇量有限。他们迅速熟悉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采用趣味英语游戏、情景对话等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支教团成员们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支教团成员为不同年级进行英语授课。刘若妍 供图
除保质保量完成每日主课——分年级英语强化教学之外,支教团成员依托自身专业与个人特长,系统开设“科学+文化+素养”三大板块十余门特色课程:
① 科学板块以实验为核心,每天至少排设 1 课时以上。化学实验开设“魔法变色水”“寒冰掌”等趣味项目;物理实验推出“空气炮”“伯努利原理压力差”“悬浮乒乓球”等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科学魅力。
② 文化板块涵盖历史通识、国防教育、香文化、茶文化、天文地理、漆扇制作、戏曲脸谱等课程,让非遗与家国情怀在指尖传承。
③ 素养板块聚焦心理健康、安全宣讲与垃圾分类,通过情景模拟、游戏互动、案例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敬畏生命、守护绿色家园。
多维度、菜单化的课程设计,既充分发挥了物电学院的专业优势,也满足了乡村儿童对知识广度与素质提升的多元需求。
支教团每晚准时在学校空教室集合开会,先指出当天遇到的各种问题,支教团成员的各种不足以及如何调整改正;随后对第二天工作做出安排、备课,以保证第二天的教学有序进行。
图为支教团成员每晚会议。刘硕 供图
青春正当山海为远,奉献也已热忱为剑。本次支教实践不仅为乡村孩子刺破山间尘雾,更是安徽师范大学学子在服务社会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点滴付出如涓流汇海,终将凝聚成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青春力量,让理想的花朵盛开在每一寸乡间田野。(通讯员翟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