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网7月17日讯(通讯员 张高桦 张洋 龙嘉莉 唐江涓)暑假来临,不少学生朋友计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既积累经验,又能赚取零花钱。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精心编织“高薪轻松”的兼职骗局。近期已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最小仅11岁,最大17岁,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警惕。
PART 01“轻松赚钱”背后藏陷阱,学生误成诈骗“传声筒”
14岁的中学生小雨(化名)便是其中一例。假期里,他在QQ上被一名陌生人加好友,对方称急招线上客服助理,工作内容仅是群发短信,“发一条1元,熟练后日结150元,当天到账”。高额回报让小雨心动,随即按照对方提供的视频教程,用自己和父母的手机号,向指定号码群发“你的物件已经到一个半小时了,打你电话一直不通。回电话……”的短信。
发送几十条后,小雨越想越不安,意识到可能涉及骗局,才紧急停止。然而,像小雨这样的并非个例,更多学生因涉世未深,在“轻松赚钱”的诱惑下,不知不觉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PART 02骗子套路翻新,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反诈民警介绍,骗子通常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兼职信息,或潜伏在各类兼职群中物色目标,以“低门槛、高回报”为诱饵,诱骗学生群发诈骗短信。这些短信多以“快递到件”“订单异常”等为由,引导收件人回拨诈骗电话,进而实施精准诈骗。
警方强调,学生参与此类“兼职”,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电话卡被限制使用或注册,更严重的是已涉嫌违法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个人电话卡、银行账号实行实名制管理,滥用这些工具协助诈骗,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从受害者到帮凶往往仅一步之遥。认清套路,识破常见兼职骗局。
“先交钱”陷阱:
以报名费、押金、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工卡费、资料费等各种名目要求你先转账或支付现金。记住:正规兼职极少需要求职者预先支付大额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1、“轻松暴富”陷阱:“刷单返利”“点赞关注赚钱”“在家躺着月入过万”等噱头极具诱惑。这些往往涉及违法活动,前期可能给点小甜头,后期必定让你血本无归。
2、 “黑中介”与“皮包公司”陷阱:中介收取高额介绍费后提供虚假岗位
信息或与描述严重不符的工作;一些公司临时租用场地,收取费用后迅速跑路。3、“扣证件”陷阱:以办理入职手续为由,扣押你的身份证、学生证等重
要证件原件,以此要挟或进行不法活动。
4、“信息盗用”陷阱:借招聘之名收集你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个人信息,用于办理贷款、注册公司等非法用途。
5、“境外高薪”陷阱:宣称提供境外(尤其是东南亚)轻松高薪工作(如赌场客服、游戏推广)。极度危险!极可能陷入电信诈骗或跨境赌博窝点,人身自由受限。
筑牢防线,安全兼职
核实信息是根本:不轻信网络广告和陌生推荐。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平台查询招聘单位资质。优先选择学校推荐、信誉良好的大型平台或企业。
1、捂紧钱包最关键:任何形式的“先交钱”都要高度警惕!坚决拒绝缴纳押金、保证金、培训费等。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低门槛高回报”保持清醒。
2、保护证件与隐私:身份证、学生证等重要证件原件绝不轻易交出,复印件也需注明用途。不随意透露个人银行卡、密码、家庭详细情况等敏感信息。
3、合同协议细审阅:务必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作内容、地点、时间、薪酬标准、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拒绝签订空白合同或含义不清的协议。
4、告知行踪保安全:将兼职地点、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告知家长或可靠朋友。初次面试或前往陌生地点,最好有人陪同。
5、保持清醒拒诱惑:对“发展下线”“拉人头”赚钱的模式坚决远离,警惕传销。对所谓“境外高薪工作”一律说不。
6、保留证据助维权:妥善保存招聘广告、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协议等一切相关证据。一旦发现被骗或权益受损,立即行动。
家长朋友们请注意:
1、主动关心孩子的兼职计划,了解工作性质和地点。
2、帮助孩子辨别招聘信息真伪,提醒防范常见陷阱。
3、与孩子保持沟通,关注其兼职期间的状态和情绪变化。
4、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劳动观,明白财富需踏实积累。
如遇诈骗或权益受损,请立即:
1、终止交易/工作,保障人身安全。
2、保留所有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或前往就近派出所报案。
希望广大学生朋友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用智慧和谨慎为暑期兼职保驾护航。家庭、学校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反诈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法治观,共同筑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来源:湖南邵阳县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