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泥土同田水都泛着温和的暖意。赤脚沉入水田温凉的淤泥,陌生而厚重的触感瞬间包裹住脚踝。江西财经大学“毅行永和”社会实践团的青年们,在五星村村主任曾水平的指导帮助下,有些笨拙地挽起裤腿踏入水田。
脚下这片沃土,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县地处吉泰盆地核心,赣江中游,素有“江南粮仓”之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赣江冲积形成的肥沃土壤富含有机质,为优质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永和镇作为吉安县的传统农业重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莫慌,看准喽!”村主任声音洪亮,带着泥土的质朴。他蹲下身,随手抓起一把秧苗,手指灵巧地分拣着。“秧苗要稳,根要扎得深——这是咱庄稼人的老话,也是顶要紧的道理。”他一边示范,一边偏过头为大家讲解五星村的种稻门道:“我们这推行标准化,讲究‘浅水插秧、薄水分蘖’,还得防虫害。看那边,”他指向不远处一群悠闲的鸭子,“那就是我们的‘生态工兵’,稻鸭共作,鸭吃虫除草,鸭粪还田,米更香哩!”村主任的话语,将书本上的农业术语化作了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听得入神,也学着村主任的样子,试探性握紧看似柔弱却饱含生机的水稻秧苗,他们手中的秧苗,正是吉安县广泛种植的优质籼稻品种。成员们寻好合适位置,小心翼翼将其插入田中。水田倒映着初学者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泥土腥气混杂着盛夏响亮的蝉鸣,泥土溅上躯体留下晒干后的斑驳水痕,汗珠沿额角脸颊连连滚落,而一切都难掩青年学子的实践热忱。一节源于大地深处的无言课程就此开始。
起初实践团成员们不得要领,微风吹过,刚插下的几株秧苗便晃悠着歪向一边,仿佛在正午日光下打盹儿似的。曾水平有力的大手握上吴志诚的手腕,亲自帮忙纠正动作,紧接着插下去的秧苗便稳稳当当立在了田中,颇为意气风发。
村主任的话像定心丸:“根扎深了,苗才站得稳,风雨来了也不怕!插秧也是,手指并拢,夹紧秧根,深浅要三指,莫深莫浅。”语毕,曾水平抬头望向稻田中一片与手中秧苗同样青涩的身影,朴实地笑了,而后很快又默默拾起装有秧苗的水桶,俯身投入劳作之中。一瞬间,我们从村主任身上瞥见许多身影,由古及今,始终用坚韧脊梁推动时代不断前进。劳动人民总是不善言辞,却于长久缄默之中,用双手和汗水扛起民族发展的坚实根基,守护着关乎国计民生的“米袋子”。
反复弯腰与起身之间,大家的脊背逐渐酸沉,目光却牢牢锁住自己亲手栽下的那行嫩绿。实践团成员董思琦直起酸痛的腰,一片新绿缀在眼前,于清风水波中轻轻摇曳。“村主任,我现在真懂了,”她抬手抹了把汗,“每粒米饭的背后,都是这样无数次的弯腰与扎根。”这瞬间的领悟,击碎了以往对“盘中餐”的模糊印象,代之以对土地、汗水和农时发自内心的敬畏——每一粒米,都是大地无声的叙事与农人虔诚的守望,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诗篇。
当年轻的脊梁向土地弯下,每一株被汗水浇灌的秧苗,都铭记着这份贴近泥土的虔诚。曾水平望着渐成行列的秧苗与忙碌的青年,眼中满是欣慰:“好!根扎稳了,苗就活了。你们今天在田里、在村里扎下的根,是了解国情农情、懂得民生艰辛的根,以后不管走到哪片天地,这份经历都能让你们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今日躬身泥土所汲取的深沉力量,必将支撑青年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挺立。他们浇灌的秧苗,将在赣鄱大地的阳光雨露和生态循环的滋养下,经历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终将结出沉甸甸、金灿灿的收获。而那深扎于实践沃土、深植于国情乡情之中的根,也终将滋养出丰盈而坚实的未来——这正是江财青年将青春的论文写在祖国沃土之上,以躬身之姿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最生动答卷。(文/曾曦 刘雅瑜 图/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