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600万的客运站在十年间落满灰尘,当乡村公厕只为检查时短暂开放,河南27岁姑娘李福贵带着46名老人出游的视频,却在网络上收获了600万点赞。这组强烈的对比,像一面镜子照出:真正的民生温度,从不在耗资巨大的项目清单里,而在“打扮得比结婚还齐整”的老人笑脸上,在“送回家才敢松口气”的细碎牵挂里。
李福贵的2万元花得掷地有声。没有轰轰烈烈的启动仪式,没有长篇大论的宣传文案,她的“投入清单”写满了实在:给每位老人买保险、备救心丸,特意请4名导游陪同。老人们第一次在郑州看高楼时眯起的眼睛,在“只有河南”剧场里红了的眼眶,这些具体的瞬间,比任何政绩汇报都更能诠释“惠民”的分量。反观那些闲置的民生工程,耗资再多也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李福贵从自媒体收入里挤出的2万元,却让46位老人摸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这恰是对“民生”二字最生动的注解:不在规模大小,而在是否真正贴近人心。
更动人的是这份善意里的“共情力”。李福贵自己本就扛起着沉重的生活:父母患智力障碍,爷爷年事已高,她从推小车卖豆腐起步,把日子一点点撑起来。或许正因为尝过难处,她才更懂村里老人的心思——不是缺一口吃穿,是缺一次走出大山的机会,缺一份被惦记的温暖。她拍短视频时,不搞滤镜套路,就拍帮老人晒麦子、给母亲扎小辫;带老人出游时,不做摆拍样子,就记着谁腿脚不便、谁要按时吃药。这种“不端着”的善意,比那些“拍拍照就走”的慰问实在得多。就像网友说的“河南不只有胖东来,还有李福贵”,大众点赞的,正是这份“把别人的事当自家事”的真诚。
600万点赞的背后,藏着大众对“实在善意”的集体期待。李福贵说“想成为能照耀别人的人”,她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把善意当成偶尔的“表演”,而是融进了日常:走村卖货时帮老人捎带东西,拍视频时记下老乡的心愿,赚了钱先想着圆老人的出游梦。这种“细水长流”的善意,恰是对某些“面子工程”的提醒——民生从来不是“交钥匙”就完事,而是像李福贵这样,把“担心”揣在心里,把“实在”落在实处。
如今李福贵的粉丝快到千万,这本身就是种民意:大家盼着更多“李福贵”,盼着少些“闲置的客运站”,多些“带老人出游”的实在事。毕竟,衡量温暖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那些“比结婚还齐整”的笑脸——笑脸有多真,民生的温度就有多暖。(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 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