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部门引进的“高科技种植方案”,在专家论证会上逻辑严密、数据亮眼,可到了田间地头却卡了壳——方案里说的“智能灌溉系统”,因村里电压不稳没法启动;推荐的“抗病良种”,扛不住当地山区的昼夜温差。最后化肥堆在墙角结块,村民还得按老法子侍弄庄稼。这场景让人想起类似的尴尬:有的乡村振兴规划写满“业态融合”“品牌溢价”,却连村民最关心的“农产品怎么运出去”都没说清;有的社区治理方案列着“数字化平台”“精准化服务”,可独居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书卷气”本是好事,是知识积累的厚度、理论思考的深度。但若是只在纸面上打转,不沾泥土气,就容易成了“空中楼阁”。就像有的干部下基层,开口是“顶层设计”,闭口是“系统思维”,可老乡问“小麦锈病咋防治”,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有的大学生村官带着“乡村旅游规划图”上任,却没先问问村民愿不愿意拆老院子。这不是“书卷气”没用,是用错了地方——把“书本逻辑”当成了“实践标准答案”,忘了泥土里藏着最实在的学问。
往泥土里扎的“书卷气”,得会“翻译”。当年焦裕禄在兰考,不是捧着“治沙理论”念稿子,而是带着技术员蹲在沙丘上,把“植物固沙原理”变成“栽泡桐要深刨坑、多浇水”的土办法;袁隆平搞杂交水稻,实验室里的“基因配对”再复杂,到了田埂上也得变成“看禾选种”的直观标准。现在有的农业专家做得好,把“测土配方施肥”做成手机小程序,拍张照片就能出施肥方案;有的社区工作者编“养老手册”,把“智慧养老政策”写成“三步教你领补贴”的漫画。把“专业术语”译成“家常话”,让“理论框架”对接“实际需求”,知识才能真正帮上忙。
往泥土里扎的“书卷气”,得肯“弯腰”。云南有位“博士村长”,刚到村里时带着厚厚的《乡村发展研究》,开会时大谈“乡村社会资本重构”,村民听得直摇头。后来他改了:跟着老农学看天气,帮着妇女卖菌子,蹲在晒谷场听大家唠嗑。慢慢发现村民怕的不是“发展慢”,是“赔本”——于是他把“电商销售方案”改成“先试销100斤,卖出去再扩大”,把“特色种植计划”换成“先种半亩试验田”。最后村民跟着他种起了高山蔬菜,账本上的收入涨了,才真心夸“博士有学问”。这告诉我们,书本里的道理再对,也得顺着群众的脚步走,不是让泥土跟上理论,是让理论贴着泥土走。
往泥土里扎的“书卷气”,得能“结果”。去年某地推广“积分制治理”,没直接照搬外地的“文明积分细则”,而是先开了十几次村民大会:老人说“帮邻居挑水该算分”,商户说“不乱摆摊位得加分”,最后定下的规则里,既有“垃圾分类”的现代要求,也有“孝老爱亲”的乡土情理。推行半年,村口的垃圾堆清了,邻里吵架少了——这就是“书卷气”接了地气的样子:不是看方案写得多漂亮,是看问题解决了多少;不是看理论用得多高深,是看群众笑了没有。
说到底,“书卷气”是工具不是架子,“泥土气”是根基不是限制。就像老农民说的“庄稼得扎根土才能长”,知识也得扎进泥土里才能结果。少些“我给你讲理论”的架子,多些“我跟你学办法”的姿态;少些写在纸上的“完美方案”,多些落在地上的“实在改变”,让“书卷气”带着泥土的温度,才能真正长出为民办事的实效。(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 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