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刀伤锦"的典故,源自《左传》中子皮欲使尹何治邑的故事。尹何年少无经验,子皮却认为其"谨厚"可委以重任,子产直言"未能操刀而使割,其伤实多",若让未经磨砺者承担重任,好比让不会用刀的人去割锦缎,只会毁坏正事。干部的核心职责,在于凝聚力量、推动成事,而用人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杠杆”。若用人不当,好比让生手操刀裁锦,不仅成不了事,反而会坏了大局,所以既要有识人之明、任人之胆,更要有量才之智、调岗之慧,方能让每个岗位都成为推动工作的“支点”。
谨防“识人错位”,要跳出“标签化”陷阱。干部识人,最忌凭“印象”下判断,看到能说会道的,就觉得适合牵头项目,看到沉默寡言的,就认定难堪大任。实则,基层治理中,政策宣讲需要善沟通者,矛盾调解更需懂倾听者,项目攻坚需要敢闯敢试者,民生服务更需耐心细致者。若仅凭“外向”“资深”等标签定岗位,很可能让擅长“绣花功夫”的干部去啃“硬骨头”,让长于统筹的干部去做具体执行,结果要么是“勉为其难”导致效率低下,要么是“力不从心”造成工作疏漏。真正的识人,该是盯着实绩看担当,顺着口碑看作风,照着需求看特质,让“人”与“岗”的匹配度,成为用人的第一标尺。
避免“用非所长”,要守住“适配性”底线。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能力坐标系”,乡村振兴一线,既需懂产业的“田秀才”,也需善协调的“粘合剂”,窗口服务岗位,既需熟政策的“活字典”,也需有温度的“暖心人”。干部用人,若不看岗位的“坐标系”,只按“资历排队”、“轮流坐庄”,难免出现“错位”,让精于数据研判的干部去做群众工作,可能因不善共情而疏离民心,让擅长群众工作的干部去抓项目审批,可能因不懂流程而延误进度。所谓“适配”,不是求全才,而是补短板,让干部的“长板”刚好对接岗位的“需求点”,哪怕有短板,只要不影响核心职责,便可通过团队协作弥补。如此,才能让每个干部在岗位上“如鱼得水”。
防范“固化使用”,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干部的能力在成长,岗位的需求也在变化,曾适合做信访调解的干部,可能随着经验积累更适合做政策制定。过去擅长产业攻坚的干部,或许在长期高压下需要调整到相对稳健的岗位。若抱着“一次任用定终身”的想法,不及时根据干部状态和工作需要调岗,很可能让“适岗”变成“不适岗”。有的干部初期能胜任岗位,却因长期缺乏新挑战而“原地踏步”;有的干部因环境变化、岗位职能调整逐渐力不从心,却因“没犯错”而被“硬留”。这种“固化”,本质上是对干部的不负责,也是对工作的不担当。真正的负责,是建立常态化的“观察—评估—调整”链条,通过日常调研、群众反馈、实绩考核,及时发现“人岗不适”的信号,该轮岗时敢轮岗,该补位时善补位,让干部在“流动”中找到更合适的位置,让岗位在“适配”中始终保持活力。
用人的水平,直接体现治理的能力。少一些“想当然”的安排,多一些“精准化”的考量;少一些“一刀切”的固化,多一些“动态化”的调适,才能避免“操刀伤锦”的遗憾。唯有让“人尽其才”与“岗尽其用”相辅相成,方能让各项工作在精准用人中落地见效,让治理效能在人岗适配中持续提升。(续月姣 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