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这一重要部署深刻揭示:作风建设的活力源泉在于群众参与,成效优劣需由群众裁定。唯有秉持敞开门户、广聚民智的态度,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于新时代熠熠生辉,持续引领党风政风建设。
溯本清源,明开门教育之要。开门教育绝非简单的形式革新,而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实践。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余载,其之所以能成为重塑中国政治生态的关键之举,根源在于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锚定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精准发力。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闭门造车的自我审视、脱离群众的作风整顿,都如同隔靴搔痒,难以直击问题核心。此次学习教育着重强调“真开门”“善开门”,正是要用“群众满意”这把精准标尺,全方位衡量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确保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破立并举,拓民意汇聚之路。“真开门”需要打破思想桎梏,构建多维度民意收集渠道。现实中,部分地区仍存在“惧提意见”“怕曝问题”的心态,致使征求意见沦为表面功夫。真正的开门教育,应当主动拆除干部与群众间的“心墙”,搭建沟通“桥梁”。既要依托意见箱、热线电话等传统渠道,也要善用网络平台拓展民意表达空间;既要通过座谈会倾听代表心声,也要深入基层一线收集真实诉求。比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作风整顿中创新推出“扫码评价”机制,群众可随时对政务服务进行“好差评”,让民意反馈更便捷、更直接,这种创新模式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闭环推进,强民意转化之效。“善开门”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的民意转化机制。收集意见只是开端,重点是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一方面,需建立台账管理、限时办结、跟踪问效的完整工作链条,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另一方面,要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邀请群众代表深度参与整改方案制定、列席整改会议、评估整改成效,让群众监督贯穿作风建设全过程。浙江省推行的“群众点题、纪委监督、部门整改”模式,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20类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充分彰显了群众参与在作风建设中的强大推动力。
民生为基,验教育成果之实。检验开门教育成效,最终要看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果。从整治“文山会海”、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打击“吃拿卡要”、解决“推拖绕”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每一点改变,群众都感受深刻、评价客观。此次学习教育应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集中攻克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难题。北京市在接诉即办改革中,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硬指标,有力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转变,这种以群众获得感为导向的做法,精准把握了开门教育的精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开门教育没有终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群众监督不是“挑刺”,而是为作风建设“把脉问诊”;不是“找茬”,而是为发展道路“排雷除障”。唯有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逊态度对待群众意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定决心抓好问题整改,方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四川省盐亭县卫生健康局 唐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