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下经济肌体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当“蛋糕”增速放缓之时,精打细算、捂紧“钱袋子”,已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内涵深刻的时代命题,是治理现代化的必修功课。
“紧日子”不是一时勒紧腰带,更是一堂必须修好的治理现代化必修课。它要求我们告别过去那种粗放式财政思维,从“花多少”转向“值不值”。新条例中“严控会议、培训、论坛、庆典、节会等活动”,“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等刚性要求,正是转向精细治理的鲜明信号。所谓“紧”,非但无碍发展,反而催动发展内核的跃升——钱要更花在刀刃上,力必须更聚在关键处。
条例的修订,标志着“过紧日子”已经从倡议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与刚性化的新阶段。其意义已远超出财政纪律本身,成为现代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新条例将“过紧日子”纳入常态机制,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正是这种深层转型的号角。它呼唤我们告别惯性思维,在资源紧约束下实现治理效能的惊人跃升。
“紧”的功夫,首在预算硬约束的“加法”。 条例强调“强化预算约束刚性”、“科学编制预算”、“无预算不得安排支出”,这无疑是起点与基石。预算能力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能力,每一笔预算的增长或削减都承载着发展路径的选择。党政机关当以预算的“精打细算”为利刃,深挖管理潜能。压缩非必要开支,精准投入民生急需、创新引擎、关键基建等核心领域,让有限的公共资金迸发出几何倍的治理活力。在预算这个“源头”上做到精控,才能让钱袋子更牢靠,让发展路径更清晰。
“紧”的深化,重在流程再造的“减法”。 条例着力“简化优化公务活动安排和接待工作”、“推进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这要求我们敢于向传统“路径依赖”开刀,用新思维重塑公务运行流程,挤掉低效冗余的水分。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推进“一网通办”、智能审批,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破除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让每一寸办公空间、每一段公务旅程都物尽其用——这正是“减法”所蕴含的“乘法”效能,让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紧”的保障,强在监督问责的“乘法”。 新条例显著强化了监督问责机制:“对浪费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追究责任”、“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过紧日子绝非一句口号,它需要刚性监督让“紧”字落地生根。要织密制度笼子,让违规者寸步难行;更要畅通群众“电子眼”监督渠道,使铺张浪费在阳光下无处遁形。每一例浪费行为的追责问责,都是对条例尊严的一次有力背书,更是对公帑公信的一次重大守护。唯有如此,才能让监督这柄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紧”的价值,显在民心认同的“除法”。 条例最终要求“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当政府以“紧”自律,锱铢必较,每一笔节省下来的公帑,都将化作增强公共信任的金砖。精打细算的“紧日子”,除去的是群众心头的疑虑,换来的是对政府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深切认同。一张张简朴的公务菜单、一次次低碳的公务出行、一份份公开透明的财政账单,点滴之间皆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生动、最有力的践行。
过紧日子,是对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层淬炼。当我们真正吃透新条例的精神实质,把“紧”的要求内化为治理自觉,资源紧约束就不再是阻碍发展的“锁链”,而是倒逼治理升级的强劲引擎。 党政机关主动拥抱这份“紧”,在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的“修炼场”上强筋健骨,必能令宝贵的公帑在刀刃上起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底气与持久动力。(作者:贺晋源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