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乡土人才“破茧成蝶” 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

2025-09-01 11:52:4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在黄河岸边的吴堡县达连坡村,曾经因产业单一、人才匮乏而发展滞后的小村庄,如今因一群“田秀才”“乡创客”的回归焕发新生。近年来,该村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引进外部专家、搭建合作平台,走出了一条“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振兴之路,成为榆林市人才振兴的鲜活样本。

返乡能人带头,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2018年,外出经商的村民王艳锋当选达连坡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余亩,发展青梨、花椒种植,并建成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基地、花椒加工厂等产业设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曾经的“空壳村”蜕变为榆林市田园综合体示范村。

“以前村里缺乏支柱产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有了合作社,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学技术。”村民田军维感慨道。如今,达连坡村还通过电商平台将青梨、挂面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超500万元。

“土专家”+“洋教授”,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达连坡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引入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等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例如,合作社的青梨种植基地通过专家指导优化水肥管理,亩产提升30%,果品优质率达90%以上。

同时,村里挖掘培育“土专家”20余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村民张生满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掌握果树修剪技术后,承包了50亩果园,年收入增加15万元。“以前觉得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专家教我们科学管理,产量翻倍不说,品质也更稳定了。”张生满说。

校地合作“输血”,人才振兴“造血”

达连坡村的蜕变,离不开榆林市持续推进的“人才强基”工程。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刚性引才+柔性合作”模式,吸引高校专家、企业家等参与乡村建设。例如,吴堡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陕北白绒山羊专家工作站”,开展品种改良、疾病防控技术攻关,带动全县肉羊产业产值增长40%。

此外,榆林市还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定期组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培训。2024年以来,达连坡村已有30余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乡村主播”,将本地特产推向更广阔市场。

生态与文化并重,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全链条”

在人才带动下,达连坡村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振兴。西安工程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曾协助村里设计黄河岸线生态修复方案,种植连翘等耐旱植物,打造“河清岸碧”景观带。村内还复建传统窑洞民宿,开发黄河研学课程,吸引游客体验非遗剪纸、陕北民歌等民俗文化,文旅产业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广“达连坡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服务优化,让更多人才扎根乡村,为榆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杜娟)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