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岸边的吴堡县达连坡村,曾经因产业单一、人才匮乏而发展滞后的小村庄,如今因一群“田秀才”“乡创客”的回归焕发新生。近年来,该村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引进外部专家、搭建合作平台,走出了一条“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振兴之路,成为榆林市人才振兴的鲜活样本。
返乡能人带头,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2018年,外出经商的村民王艳锋当选达连坡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余亩,发展青梨、花椒种植,并建成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基地、花椒加工厂等产业设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曾经的“空壳村”蜕变为榆林市田园综合体示范村。
“以前村里缺乏支柱产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有了合作社,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能学技术。”村民田军维感慨道。如今,达连坡村还通过电商平台将青梨、挂面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年销售额超500万元。
“土专家”+“洋教授”,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达连坡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引入无人机飞防、智能灌溉等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例如,合作社的青梨种植基地通过专家指导优化水肥管理,亩产提升30%,果品优质率达90%以上。
同时,村里挖掘培育“土专家”20余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村民张生满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掌握果树修剪技术后,承包了50亩果园,年收入增加15万元。“以前觉得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专家教我们科学管理,产量翻倍不说,品质也更稳定了。”张生满说。
校地合作“输血”,人才振兴“造血”
达连坡村的蜕变,离不开榆林市持续推进的“人才强基”工程。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刚性引才+柔性合作”模式,吸引高校专家、企业家等参与乡村建设。例如,吴堡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陕北白绒山羊专家工作站”,开展品种改良、疾病防控技术攻关,带动全县肉羊产业产值增长40%。
此外,榆林市还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定期组织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培训。2024年以来,达连坡村已有30余名村民通过培训成为“乡村主播”,将本地特产推向更广阔市场。
生态与文化并重,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全链条”
在人才带动下,达连坡村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振兴。西安工程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曾协助村里设计黄河岸线生态修复方案,种植连翘等耐旱植物,打造“河清岸碧”景观带。村内还复建传统窑洞民宿,开发黄河研学课程,吸引游客体验非遗剪纸、陕北民歌等民俗文化,文旅产业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广“达连坡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服务优化,让更多人才扎根乡村,为榆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