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负韶华,初心逐梦飞扬。2025年7月11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沃土绘自然,筑梦昌乡间”三下乡支教团队踏着沾着草香的晨露,带着热忱,又来到了焦作市文昌街道刘范村,将知识的种子播撒于乡土,助力孩子们拓展视野、展望远方。
1.社会课堂:传承志愿精神,厚植红色基因
上午9时,实践团以身边志愿者事迹为切入点,阐释志愿者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课堂伊始,主讲志愿者播放志愿服务视频,用鲜活画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逐帧解析奉献故事。随后,邀请孩子们上台演绎志愿服务情景短剧,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课程尾声的问答竞赛环节,孩子们分组合作、相互提示,在良性竞争中深化理解。“我将来也要做帮助别人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孩子道出心声,红色基因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2.美育教育:点亮自信之光,绽放心灵之花
社会课堂后,实践团开设了生动的美育课程。团队成员精选英文版《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引导孩子们在哼唱中认识单词、串联句式。
课堂一隅,那个始终低着头的男孩指尖死死攥住衣角,任凭旋律在空气里漾开。志愿者没有催促,只轻轻蹲到他身边,把歌声悄悄递到耳畔。第三遍旋律响起时,他的指尖先在膝盖上怯怯敲出节奏,肩膀随之微微晃动;忽然,一句细若游丝的“little star”从唇边溜出,像一粒星子落进湖面。志愿者含笑点头,四周的目光也温柔地亮起。于是,声音从气音渐成轻唱,双手试探着抬起来合拍;待到副歌,他已能稳稳接住每一个音符,笑意像晨光一样爬上眼角。周围的孩子们被这束光点燃,羞涩的低吟汇成放声高歌;当志愿者的引导悄然退场,他们仍能独立把整首歌唱得清澈而笃定。这一刻,比唱准歌词更珍贵的是——孩子终于相信:“我的声音,也值得被听见。”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此刻,孩子们自信绽放的笑颜,便是银河坠入人间最动人的注脚。
3. 午间食育:炊烟里的乡音,共享人间烟火
正午的村委会飘起鱼汤香。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锅里翻滚着鲜美的食材,欢声笑语混着饭香,成了最治愈的“能量补给”。
4.自然科普:践行环保理念,守护绿水青山
下午3时,结合专业特色,志愿者设计了环保课程。团队成员展示了对比照片:一边是层林尽染的自然美景,一边是遭受污染的斑驳山地。“这么美的地方怎么变成这样了?”孩子们的痛心感叹成为科普切入点。志愿者由此讲解环保知识与垃圾分类常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案例。课程最后,孩子们在垃圾分类游戏中积极互动,郑重承诺:“我们以后绝不会乱丢一片垃圾!”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扎根。
5.拾光造梦:启智趣味游戏,释放创造潜能
知识课后,教室秒变创意乐园:志愿者哗啦倒出满箱积木,孩子们眨眼间把想象垒成“镇妖宝塔”“尚方宝剑”“会开花的春天”,捧上台时眸子里盛满星光;紧接着,“你画我猜”又让腼腆破冰——首位小画家攥着粉笔怯怯起稿,台下第一声猜测响起,他眼睛倏地亮了,手腕一转给恐龙添上烈焰尾巴,答案被喊出的瞬间掌声如潮,羞涩瞬间绽放成灿烂笑容;随后小手如林,孩子们从不敢抬头到抢着上台,故意把太阳画成方形、把飞船拆成星星,笑声与欢呼此起彼伏,积木在疯长,画笔在唱歌,创造与自信就这样在日光里悄悄生根。
夕阳吻过山尖,把云染成橘色。活动在不舍中落幕。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衣角,反复念叨“再玩一次”,直到被家人催促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个家离得最近的孩子抱着小狗跑回来,隔着院门挥手喊“明天还来吗”——这一幕让团队成员心中暖意涌动,连指尖都沾着融融的甜。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对创造的热情,正是教育最珍贵的意义。每一次相聚都是心灵的碰撞;每一颗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乡土间绽放出最绚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