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正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星核领航"宣讲团的志愿者们走进徐州空军蓝天幼儿园大一班,开展了一场以"戈壁铸盾 九天摘星"爱国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以科学家精神与航天成就为主线,通过故事讲述、互动体验和手工实践等生动形式让整个教室洋溢着童真与热忱,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科学与祖国的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爱国情怀与科学探索的种子。
一、 从“火箭飞天”到“精神溯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伊始,大屏幕上一张憨态可掬的卡通火箭图片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这是我们国家的长征火箭!”一位小朋友抢先作答,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傲。随着曹喆老师的引导,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缓缓播放:从1960年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火箭“东风一号”刺破苍穹,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天问一号”奔赴火星;从原子弹爆炸时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到“两弹一星”元勋们在戈壁滩上简陋的实验室里挑灯夜战……黑白影像与彩色画面交替闪现,震撼的爆炸场景与科学家们埋头钻研的身影交织辉映,孩子们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渐渐转为深沉的专注,现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慢慢化作沉默的敬意。
二、绘本里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的故事里藏着初心
“钱学森爷爷是‘两弹一星’元勋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和优越条件,历经五年才回到祖国,就是为了让中国有自己的航天事业。”随着曹喆老师的介绍,孩子们人手一本绘本《钱学森的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共读时光”。
绘本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钱学森的人生轨迹:少年时趴在屋顶看星星,在日记本上写下“我要让中国的飞机飞得更高”;留学美国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钻研,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在行李箱里塞满了书籍和资料,却被美国移民局扣留,最终在国家的帮助下他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爷爷回国后,住的房子很简陋,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但他带领团队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老师补充着书本以外的细节。
共读结束后,一场小小的“故事分享会”热闹展开。一位小朋友举着绘本说:“我觉得钱学森爷爷好勇敢,别人不让他回家,他还坚持要回来。”另一位小朋友则若有所思:“原来造火箭不只是为了飞上天,还是为了保护国家。”孩子们的童言童语,虽稚嫩却精准地触碰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爱国、奉献、担当。
三、 从“纸上谈兵”到“动手实践”:小制作里藏着大道理
“两弹一星”元勋们用智慧与汗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这份“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在动手实践环节中悄然传递给了孩子们。
“大家知道吗?科学家们研究火箭和卫星时,离不开用望远镜观察星空。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探索神器’”随着老师的宣布,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分发了简易望远镜制作材料包:镜片、塑料镜筒、支架、彩纸、胶水……“别看这个望远镜不起眼,它的原理和科学家们用的专业设备一脉相承——通过镜片的折射,让我们看得更远!”
孩子们立刻投入到“创作”中:有的小心翼翼地将镜片嵌入镜筒,生怕碰坏了“核心部件”;有的用彩笔在镜身上画出五角星、火箭、天安门,给望远镜“穿上”爱国的“外衣”。
一个小时后,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望远镜诞生了。当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望向窗外,兴奋地大喊“我看到了远处的树啦”“楼顶的天线看得好清楚”时,老师趁机引导:“当年科学家们用更简陋的设备观测数据,却实现了伟大的梦想。这告诉我们,只要有钻研的精神,普通的工具也能创造奇迹。”
四、精神传承不止步:让“两弹一星”的火种照亮成长路
活动接近尾声,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分享会”将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围坐成圈,手握着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分享着一天的收获。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简要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从初见火箭时的好奇,到透过视频仰望其直冲云霄的壮丽;从认识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听他“让中国飞机飞得更高”的少年誓言,到翻开绘本触碰他跨越山海归国的赤诚;从捧着材料包时的期待,到亲手拼装望远镜时的专注,再到举镜望向远方时的惊喜——每个环节都藏着对“探索”与“热爱”的注解。
最后曹喆老师眼中闪着光,鼓励孩子们“:把‘两弹一星’精神装进行囊吧——爱祖国、爱科学、勤思考、敢创新,带着这份劲头长大,走向更远的地方,用属于你们的智慧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五、结语
此次宣讲活动以"声音"为纽带,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与幼儿教育巧妙融合。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用青春的热情与专业的知识,在幼儿心中绘就了一幅"九天摘星"的未来图景,也为文化传承与科学启蒙提供了鲜活范本。(通讯员:江苏师范大学 曹喆、李曼熙、黄奕文、李子贤、吴与同、周子淇、赵宇、魏步轩、王艺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