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文化传承号召,阳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簪韵流芳·情牵闽俗”实践团队于2025年2月13日深入泉州,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为双翼,通过“寻迹簪花·对话非遗”与“文创新生·传承非遗”两大路径,激活千年簪花技艺的现代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共振。
寻迹簪花·对话非遗:解码历史,联结当代
团队先后深入泉州非遗博物馆、蟳浦村和晋江梧林传统村落,丰富的文物与史料为团队成员展示了簪花技艺的发展脉络。调研过程中,团队以“华侨乡愁”为切入点,挖掘簪花文化与侨乡记忆的情感联结。通过村民口述史记录与乡土活动体验,揭示簪花作为文化符号在维系社群认同中的独特价值。团队针对簪花产业的发展和顾客满意度设计调查问卷,共收集372份有效问卷,地区覆盖泉州的多个村落。调研结果显示,泉州簪花产业近五年产值年均增长15%,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0%;超89%游客知晓簪花文化,60%体验者愿复购参与,非遗与Z世代需求高度契合。
团队拜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全程参与簪花选材、削丝、盘发和插花等过程,亲身体验“一针一线皆匠心”的传统技艺,再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度交流,团队总结出“守艺难在创新,传承贵于破圈”的实践启示。其中,传承人感慨道:“簪花技艺在走红之前,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随着国家政策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与支持,这门古老的手艺才得以更好地传承下来。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为解决非遗文化当下面临的挑战,双方围绕“非遗+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展开探讨,提出短视频、虚拟展览等数字化活化方案,为簪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探索了可行路径。
文创新生·传承非遗:科技赋能,青春续写
团队从簪花非遗技艺中汲取灵感,结合AI技术设计出簪花系列文创,推出钥匙扣、魔方、抱枕等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文创产品在蟳埔村试点上架后,迅速引发了热烈反响,短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与此同时,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起的话题#簪花上新#、#簪花+AI文创品#热度持续攀升,阅读量迅速破万,众多网友在话题下分享自己对簪花文创的喜爱,这些文创品成为传播簪花文化的"流动广告"。随着购买者的足迹,簪花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非遗技艺。
团队在校内搭建“艺览吾遗”学习社群,开设线上非遗课程,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社群累计开展13场非遗技艺专题学习、举办6余项校园活动、参与体验人数超1000人次、摄影作品超5000余张;其中,“毕业季簪花活动”“七一红色非遗簪花体验”等特色活动吸引百名师生参与,成功将簪花技艺带入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生命力。此外,团队通过制作簪花主题影像作品,用镜头语言展现技艺传承与创新故事,作品在多平台播放量超过万次,推动非遗从“小众技艺”走向“大众记忆”。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簪花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未来,不仅是实践队成员,更是阳光学院的学子们,都将以“志愿服务+产学研联动”模式持续深耕,推动簪花技艺纳入地方文旅IP。通过青春之力,让千年非遗既留住“老味道”,更焕发“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