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京昆古驿道(怀化段)沿线驿铺空间分布特征探析

2025-06-17 19:58:1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作者/王 英

摘 要:京昆古驿道作为古代政令传递、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怀化段地处湘西多民族交汇区,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枢纽之一。政治与军事防御、移民政策与商贸驱动影响着沿线驿铺空间的演变以及多元文化形态上的适应性变化。本文通过田野考察﹑历史文献互证与文化阐释并举,结合建筑学、历史学、移民社会学,以京昆古驿道怀化段为线索,对21个驿站26个铺样本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京昆古驿道的概况及其沿线怀化段驿铺形成与发展的动因,进而从宏观与中观层面分析驿铺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互动关系。

关键词:京昆古驿道;怀化段;驿铺;空间分布

京昆古驿道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建设发展,形成连接北京(大都/京师)与昆明(云南府)的国家级官道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功能。其沿线的驿铺聚落空间形态,是研究古代交通体系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怀化段作为京昆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驿站、急递铺、递运所等历史空间遗存,这些驿铺空间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因商贸移民的活动而发生演变。研究驿铺空间分布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驿道历史发展脉络,揭示不同文化在空间上的融合与创新,也为沿线古村落等聚落空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京昆古驿道(怀化段)驿路概况

京昆古驿道的形成与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经略和中原文化南进密切相关。史书有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1]“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2]。记录了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开辟五尺道、灵关道,实施“大一统”政策的史实。唐代南诏通石门关道,试图打通乌蒙地区,但受限于技术和管理,驿传体系不完善。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通了连接云南和中原内地的交通干线——通京大道。驿道起自中庆,经由云南行省的杨林、马龙、曲靖、塔刺迷(今贵州盘州南)、普安(今贵州盘州)、普定,湖广行省的贵州、葛龙、麻峡、黄平、偏桥、镇远,河南江北行省的江陵、荆门、襄阳、南阳、河南府(今洛阳)、郑州以及中书省的卫辉、彰德、邯郸、顺德、真定、保定、涿州等地至京师大都。其中,湖南境内经由沅州路、辰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而中庆再往南的缅甸、南掌和孟加拉国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通道。

据记载,早在汉代怀化境内已设有驿站,承担着传递信息和接待往来官员、商旅等任务。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南移,驿道成为管控湘西少数民族的军政要道。怀化段驿道的交通地位日益凸显,设有“辰州都督府”(今沅陵),商贸活动也频繁起来,人口逐渐聚集,沿线的城镇和村落也随之繁荣发展。宋代,“沅州”(今芷江)成为官方开发西南的驿路重要节点,设立递铺(如芷江罗旧铺),传递文书。明代,湖南境内先后设驿主要集中于两条线路,一是自临湘经岳阳、湘阴、长沙、衡阳、祁阳、零陵至道县;一是自澧县经常德、桃源、沅陵、辰溪、怀化、芷江至晃县。据《明会典》所载驿考,设在今怀化段的驿站有溆浦县境内的江口驿;沅陵县境内的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马驿、北溶驿、怡容水驿;泸溪县的船溪驿;辰溪县境内的辰阳水驿、山塘马驿;沅州境内的怀化驿、罗旧驿、铜安驿、盈口驿、卢黔驿、沅水驿、便水马驿、晃州马驿。已革驿考,辰州府沅州境内的安江驿、竹寨驿;辰州府泸溪县境内的武溪驿。未载驿考,辰州府沅陵县境内的杨溪驿、荔枝驿、清浪驿。

2.沿线驿铺体系的生成机理

2.1 政治制度与军事防御

从驿道发展历史来看,驿站是统治者对该地区的开辟和对社会生产力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在“羁縻”制度与土司政权体系下,驿铺空间主要承担军事服务功能,并由此形成以资军贸易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设立“黔中道”,其中一条从黔州经辰州(今沅陵)至叙州(今怀化洪江),贯穿怀化地区连接羁縻州。由羁縻州官员负责管理驿站,协助朝廷传递文书、接待官员。同时确保朝廷与边疆的联络,也用于镇压蛮族叛乱等军事调度。元代以后,羁縻制度逐渐演变为土司制度,在湘西(辖今怀化部分地区)设“辰沅靖安抚司”,并在驿道上设立“站赤”如:沅州站、晃州站,对驿铺的控制更加严格,形成自己的“土驿”系统。明朝为加强对区域的控制,建立了许多军事屯堡,用于军需转运与交易,当地土司需配合朝廷的“改土归流”改革,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沅陵、芷江等驿站成为流官赴任和行政管理的枢纽。清代,驿站作为行政节点,承载官员巡查、科举往返等职能,设立驿站,如:芷江驿、洪江驿(商业重镇)。

古驿道上的“铺”主要源自急递铺和驿铺制度,归入邮传体系,与驿站并行。需凭敕符(朝廷批文)、递牒(公文凭证)运作,体现官方垄断性。《宋会要辑稿·方域》第十一册原文载:“急递铺,诸路每十里设一铺,每铺置铺兵五人(内节级一名+四名铺兵)。传递公文,昼夜行四百里(约合今180公里)。不得辄入马递及辄令送官物”、“诸道州府界,旧有递铺,亦乞依此置立。其无驿处,即就铺量差人船”、“铺兵选少壮健捷者充,给朱漆木匣、铜铃、缨枪等物。文书到铺,即时传递,无致稽滞”。制度规定:急递铺的铺兵要求“少壮健捷”,以确保具备快速传递公文所需的强健体能与耐力。明代,铺制普及,形成“铺司”“铺兵”的基层文书传递网络。清代铺递功能逐渐并入驿,部分消亡。

2.2 移民政策与商贸驱动

自明清以来,移民活动成为该地域重要的社会变迁动力,主要表现为军屯、商贸及生产性移民的持续迁入。人口流动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技术与生活方式的传播,更通过与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为驿铺空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军屯移民:明朝为守卫西南,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在怀化境内设置沅州卫(芷江)﹑辰州卫(沅陵),并建立了许多军事屯堡,如沅陵的窖头古城、军事堡垒地黔阳。清王朝为解决屯兵给养,实行屯田制度,在地界内每驿置一堡,每堡置屯田戍卒二百人驻守。政府还积极鼓励外面的汉族平民来此地开荒种地,促使中原及临近省份许多农民纷纷前往充为“军屯”。同时,通过推行“纳米中盐”等商贸政策保障军需供给。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承担物资的运输、仓储与销售等码头、街市、商铺空间客观上促进了聚落(陆路)和驿站(水路)配套功能空间的兴起和发展,如驿道沿线设有驿站(如晃州驿、辰阳驿)、递铺、哨卡,部分演变为村落,逐渐发展成为沅水流域最早的商品集散与贸易中心。

商贸移民: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商人来驿道周边进行资源开发并定居。怀化段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桐油、茶叶、烟叶、药材等特产,贩运到大山外面,再换回食盐、布匹、瓷器、百货等生活所需物品。移民们不仅与驿道沿线的城镇和村落进行贸易往来,还将贸易范围扩展到了周边地区,甚至远至国外,构建了庞大的贸易网络。例如,通过与贵州、云南等地的贸易往来,将怀化的商品运往西南地区,同时引进当地的特色商品,如贵州的药材、云南的珠宝等。川盐经沅水驿(芷江)转陆路入湘,驿站周边形成集市(如洪江古商城)商业流通而繁荣。清代“改土归流”后,商贸移民沿沅水、驿道进入贵州,洪江、浦市、镇远等沿河市镇,形成“军商结合”的聚落,也为商贸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生产移民:怀化地处沅水流域中上游,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地形复杂,地广人稀,大量土地的荒芜为大规模移民殖垦提供了生存空间。元末明初,由于湖南境内连年征战,战后土地无人耕种。而江西赋重不堪忍受,人们争相逃往求生,便有了“江西填湖南”的大规模移民。而怀化段尽管水系穿越苗侗的历史聚居区,由于“通京大道”水陆两线均沿潕水走向,经过历代政权的长期经营,形成以汉人为主体的杂居状态,即上游为汉苗杂居,中游为汉侗杂居,下游至黔阳入沅水,为汉人聚居地。在辰水水系上游由于靠近乌江水系的主航道,很早就有巴蜀南下的汉人经营,主要为汉族聚居;中游主要为武陵山脉,一直为苗族聚居;下游辰水于辰溪镇注入沅水,靠近沅水主航道,为苗汉杂居。

3.京昆古驿道沿线驿铺空间分布特征

3.1“驿-铺”梯度空间分布

京昆古驿道沿线的驿铺空间布局呈线性排列,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交通廊道。在空间布局上,驿站通常设置于行政中心或交通要冲,速递铺则均匀分布在驿与驿之间的通道上,形成“驿为节点,铺为脉络”的网络结构。

怀化段的沅陵驿作为区域枢纽,周边辐射急递铺,共同构成连接湘黔的通信体系。这种层级化的空间配置,既保证了文书传递效率,又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随着明清时期驿传制度的完善,驿与铺的协同运作更趋紧密,最终发展成支撑国家治理的重要驿传网络。《沅陵县志》述:“秦汉设西南驿道……元增设界亭驿……驿设驿丞,备马108匹,健夫50人,扛夫179人……可达云贵。”在驿路距离上,明代驿铺标准间距为10—30里,怀化段因山区地形,间距略有调整,政治军事要地(如芷江、沅陵)附近驿铺较密约10—15里一铺。偏远山区(如溆浦南部、新晃西部)间距拉大至20—30里。设于要冲集镇(如沅陵驿、辰溪驿30-50里间距)。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载,明朝时常德府到辰州府之间的递铺(见图1)。驿铺呈梯度网络分布对沿线城镇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沅陵县因驿站密集,逐渐发展成为沅水中游的重要商埠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辰溪县依托船溪驿等驿站形成了以航运和商贸为主的城镇经济。同时,驿铺分布也促进了沿线村落的兴起,如荆坪古驿道沿线分布的多个村落,均因驿道交通而繁荣。

3.2 “点—轴”水陆联运交通网络

明清时期,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交通设施,不但疏通了多处险滩暗礁,使陆路和水路通达。不同河道分布数量和驿道主要走向,现存驿铺空间分布呈“点—轴—网”的官商道空间格局(见图1)。

0858246628413670_137.png

根据 图 1 京昆驿道(怀化段)驿铺分布图(来源:自绘)

水轴:从地理上看,京昆古驿道(怀化段)处在沅水流域中上游,沅水及其酉水、武水、辰水、溆水、潕水支流水系发达、溪河众多,成为连接中原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重要的一条点状“轴”,如位于沅水干流与几大主要支流交汇处的沅陵、泸溪、辰溪、洪江、黔阳等,形成了水驿交通枢纽。在怀化境内,先后有清浪驿、北溶驿、怡容驿、辰溪驿、江口驿、铜安驿、安江驿、洪江驿、中方驿、沅水驿、便水驿等水驿。

陆轴:京昆古驿道怀化段被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苗岭几大山系所夹,呈现出典型的山地——河谷交错地貌特征。根据地理要冲布局和驿道主要走向,驿铺空间布局分布呈“一主轴,两核心”的空间布局。主轴: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驿—船溪驿—辰溪驿—山塘驿—怀化驿—罗旧驿—便水驿—晃州驿。两核心:北部辰州府管沅陵—辰溪段沅陵县(府治所在地,今怀化市沅陵县)、辰溪县(今怀化市辰溪县)、溆浦县(今怀化市溆浦县)、泸溪县(今湘西州泸溪县);西南部沅州府管芷江—黔阳段芷江县(府治所在地,今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黔阳县(今怀化洪江市黔城镇)。

水陆轴:元代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驿道,经明清不断修缮和增补,成为元后在内陆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驿铺空间布局分布呈“点—轴—网”的空间布局。通京大道事实上有水陆两条:一是自辰州(沅陵)至沅州(芷江)铺有一段陆路,自县前总铺至长田铺、新安铺、陶饭铺、松溪铺、白雾铺、马底铺、楠木铺、狮子铺、马鞍铺、潘香铺、清捷铺、界亭铺、官庄铺;至辰溪110里,有苦藤铺、清水铺、仰溪铺、麻溪铺、杨溪铺、狗尾铺、板桥铺。二是由岳阳、常德沿沅水可至辰州(今湖南沅陵),经辰阳(今湖南辰溪)、驿改水路,经江口驿、铜安驿、安江驿、洪江驿转沅水最大支流舞水的中方驿、沅水驿、便水驿到晃州驿。

3.3 “多元文化”建筑形态

京昆古驿道怀化段的建筑形态多元性是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商道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驿站、民居、会馆到装饰艺术,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的融合,更渗透于功能布局、工艺技术和文化符号的深层互动中,成为中国古代驿道文化遗产中独特的“活态博物馆”。

官式与民居建筑:官式建筑严格遵循明清官方营造法式,以沅州驿为代表的驿站建筑群呈现“前堂后寝”格局,照壁、马神庙等融入地方特色。采用砖木结构,外墙底部以青石砌筑,上方用青砖围砌,东西两侧设半圆形拱门,平面呈方形,体现了明清时期驿站的典型布局。唐代龙兴讲寺等官办建筑虽为佛教寺庙,却采用中原殿堂式布局,同时融入湘西山地建筑的灵活处理手法,如依山就势的台基设计和檐角起翘的地域风格。民居建筑融合了汉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建筑文化。侗族干栏式吊脚楼是典型代表,依山坡而建,底层架空用于储物,二层住人,三层设仓库,木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连接。古驿道沿线的防御建筑融合了汉族军事技术与少数民族居住智慧。古碉类建筑位于湘黔交界处,利用天然溶洞修建栈道和铁门,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屏障,同时碉内设有居住空间,体现了“以碉为寨”的军民两用理念。

会馆与商贸建筑:古驿道沿线的会馆和商贸建筑根植于该地域经济扩张、人口迁徙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从平面布局来看,怀化段各省会馆布局形制基本相同,属于南方天井合院建筑的体系,以“天井”为基本单元,形成几进组合布局,由戏台、厢楼、正厅、后厅及居住用房组成。细微的差别是有无戏台区别以及建筑造型和装饰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洪江古商城江西会馆采用徽派马头墙与木雕装饰,福建会馆则融入闽派红砖元素。在洪江、托口、黔阳、新晃、芷江有数百栋用于商贸的“窨子屋”建筑,商贸活动和日常生活杂糅在一起,底层为商铺,二层为居住区,形成“前店后宅”的复合功能,它们显著特点是:注重安全性,空间较为封闭,外墙高耸封闭,少开窗(防火、防盗、防匪);商行一般沿街毗邻而建,平面布局特色总体表现窄面宽,进深大;内部天井施以屋盖,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建筑装饰艺术:洪江古商城的墙体福字纹由喜鹊、仙鹤、鹿、乌龟等动物抽象而成,寓意“福、禄、寿、喜、财”五福俱全,既吸收了汉族吉祥文化,又融入商道文化的务实精神。侗族鼓楼的彩绘和雕刻以龙凤、花鸟为主,同时融入侗族大歌、芦笙舞等生活场景,体现了艺术与民俗的结合。苗族建筑的木雕和石刻则常见蚩尤、盘瓠等图腾符号,与汉族“二十四孝”等儒家题材并存,形成文化对话。此外,宗教建筑的装饰更具多元性,如芷江天后宫的青石浮雕融合闽派石雕技艺与湖湘文化符号,沅陵的凤凰寺的壁画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印记,展现了宗教与世俗的交融。汉族传统民居封火墙高耸,天井采光通风,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元素,又融入湘西山地建筑的紧凑布局。苗族民居则在吊脚楼基础上发展出“悬贴式”结构,厢房采用悬空支撑,既适应山地地形,又增强防御功能。

结束语

千年一瞬,古道沧桑。在京昆古驿道怀化段的青石板上,曾留下无数动人的行旅图景:往来的官吏、疾驰的驿卒、贬谪的文人、商旅的队伍………镌刻下深沉的历史印记,丈量出艰难的“古道行旅图”。京昆古驿道怀化段的驿铺空间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新的时代,高铁、高速、航海、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日新月异,一条条古驿路,从古老的岁月深处出发,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西南夷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卷一百一十六.

[2]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卷一百一十七.

[3]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 余翰武.“沿沅水去看看”——传统集镇商贸空间形态及活力探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编辑:何觉明





[责任编辑:戴湘辉]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