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这一号召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树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国土绿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风光,塞罕坝从荒原变林海……这些绿色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目标,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共建美丽中国,政府是规划者和引领者。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到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从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政府的每一项举措都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例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政府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废气排放治理,让蓝天不再成为奢侈品;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开展河流、湖泊的综合治理,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让清澈的水流重新滋润大地。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共建美丽中国,企业是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迈进;新能源企业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环保企业则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专业力量。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共建美丽中国,公众是建设的主力军,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汇聚成改变环境的巨大力量。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我们都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在日积月累中产生显著的环保效益。当越来越多的人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就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公众的环保意识觉醒和积极行动,将推动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共建美丽中国,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科技的进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在环境监测方面,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精准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污染治理领域,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不断涌现,提高了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效果;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科技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政府、企业、公众和科技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中,共同创造一个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让美丽中国的画卷在我们的努力下徐徐展开,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魅力。(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