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母亲的煨红薯

2025-10-17 14:48:14    来源:基层网    访问:    

民营市场的巷口又飘来煨红薯的焦香,我不由站住了。一只粗陶的小泥炉,炭火早已失了焰,只余下一炉子的温暾暾的暗红。卖红薯的老人用铁钳拨开灰烬,便露出三两个滚圆的红薯来,皮是皱皱的,带着些烧焦的斑块,像老年人脸上的寿斑。这光景,于我原是极熟的;然而那香气钻入鼻孔,却引不起我半分食欲,只像一根极细的丝线,不由分说地,将我的神魂牵回到那早已遥远的岁月里去了。

14490987902696147_75.jpg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煨红薯,是我儿时与少年时的最爱。每到母亲生火做饭时,煨红薯成了母亲关爱子女的一道活计。小时候的我最馋,常缠着母亲在灶里多煨几个红薯,母亲虽嘴上不说,但实际上是早已安排。对于7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红薯的作用超越了大米的作用。红薯不但是主食,也是零食。一日三餐里,有三分之二的红薯和三分之一的大米,小学期间,用报纸包着的煨红薯,是母亲柴火里给我们的零食。

母亲的煨红薯是与任何摊子上的都不同的。她不用那黄心或紫心的稀罕物,只拣那种最朴拙、最本分的红皮薯。她说,这样的薯,肉是干爽爽的,甜得也醇厚,不似别的,水渣渣的,徒有其表。她煨红薯,也从不用炉火,必得是乡下老灶里做完饭后,那满灶膛的、红殷殷的草木灰。母亲将红薯小心翼翼地埋进去,那动作,轻缓得像在安放一个婴孩。而后,便是一切交给时间了。

那等待,在童年的我看来,是何其漫长而甜蜜的煎熬呵!先是闻到一丝极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气,像羞怯的少女,只在门边探一探头,又倏地缩回去了。渐渐地,那香气便大胆起来,成了形,一股一股,暖烘烘地,从灶膛的缝隙里钻将出来,弥漫了整个厨房。那香,不是浮泛的甜,而是一种混合了柴火的清气与泥土的朴厚的、厚墩墩的焦香,闻着便让人觉得安稳、富足。

14493135619617392_75.jpg

待到母亲用火钳将那黑乎乎的“炭块”夹出来时,我们兄妹几个的眼睛,便都直了。那红薯滚烫得很,在母亲手里颠来倒去,她一边吹着气,一边用那枯瘦的手指,极灵巧地一掰——“呵!”一股白蒙蒙的热气直冲起来,随即,那杏黄色的、沙漉漉的瓤肉便豁然呈现在眼前,像藏着整个秋天的太阳。我们顾不得烫,抢过来便吃。那滋味,真不知该如何形容才好!它不是糖的甜,也不是蜜的甜,是一种朴素的、厚实的、带着烟火气息的甜,暖洋洋地从喉咙滑下去,一直熨帖到心里去。吃完了,嘴角、鼻尖,都沾着黑灰,彼此看着,便傻乎乎地笑起来。母亲也笑,一面用她那粗糙的手掌,替我们揩脸,一面嗔着:“慢些,慢些,看你们这群馋猫。”

那时的冬日,似乎总比现在要冷得多,屋瓦上常挂着长长的冰棱。然而,有了母亲,有了那煨红薯,再长的严寒,也变得可以忍受了。那红薯的暖,不单是暖在手上、胃里,更是暖在记忆的根上,让往后的日子,无论怎样凄风苦雨,心里总存着一点不灭的温热。

母亲去世,转眼已五年了。这五年里,我吃过各样精致的点心,也买过无数摊上的煨红薯,它们或更甜,或更糯,却总不是那个味道。我后来才渐渐明白,我怀念的,哪里仅仅是那一个煨红薯呢?我怀念的,是那红殷殷的灶火映着的、母亲安详的侧影;是那弥漫着柴火气的、暖人心肺的厨房;是那争抢吃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那一去不回的、整个纯朴的年代。那一切,都随着母亲的离去,被深深地埋进了岁月的灰烬里,再也寻不回来了。

眼前的老人已将煨好的红薯摆上铁盘,焦黑的皮,在冬日淡淡的阳光下,闪着寂寂的光。我没有买,只静静地转过身,走入熙攘的人流里。风迎面吹来,是冷的;而脸上,不知何时,已是一片湿凉的泪了。

作者 彭剑峰(网络媒体人)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