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忘不了家乡那些井

2025-10-09 19:39:13    来源:基层网    访问:    

19394514617403166_75.jpg

那叮叮当当的声响,是许多年前,我家乡每日清晨必定奏响的序曲。

那时的水井,不是孤独的,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口,像大地的眼睛,散落在村头巷尾。

塘湾院的水井,是一条小溪常年流淌而过的“天然”井。这口井,记录着无数个晨昏的往来,也记录了我们童年时的无忧时光。这口井的井边铺就了一块大青石板,青石板的两头偶尔有一些墨绿的苔藓,湿漉漉地贴着斑驳光滑的石面。

其它院落的井,其形状圆方皆有。在这些井打水,是力气与巧劲的完美结合。男人来时,往往只带一根绳索。他们将桶襻在绳头挽一个活结,稳稳地放下井去。到了水面,并不急着汲水,而是捏着绳子,手腕猛地一抖,再一沉,那木桶便听话地一个侧身,“咕咚”一声喝了个饱,再被稳稳地、一寸一寸地提上来。那绷直的井绳,带着身体的重量,在青石井圈上发出“呲啦啦”的摩擦声,像是一曲沉雄的劳动号子。

女人们力气小些,便多用一副井钩。铁打的钩子,挂在粗麻绳的两端,钩住两只木桶的提梁。她们放绳的姿态,总比男人多了几分轻柔与谨慎。双桶入水,一左一右地摆荡,须得巧妙地借力,让它们同时倾覆、灌满。提上来时,她们的身子微微后仰,脚尖抵着井沿,一步一挪,那丰满的身影,构成一幅最优美的剪影。水桶一出井口,清水漾出,溅开一圈亮晶晶的水珠,在朝阳下宛如碎金。

最富韵律感的,是挑水。扁担是桑木的,压在肩头,有韧性的微颤。两只盛满的水桶,随着步伐,有节奏地起伏晃荡。挑水的老把式,懂得如何运用这股晃荡的力,让水面上浮着的葫芦瓢或树叶不致洒出。那水,清冽得很,带着井底沙石的天然过滤的甘甜。

孩提时代的我们一代人,一到夏天,总爱趴到桶边,咕咚咕咚灌上一气,那凉意,能从喉咙一直滑到肚脐眼,熨帖着整个燥热的身体;冬天,井水是温的,冒着若有若无的热气,女人们便在井边洗衣、淘米,欢声笑语和着棒槌声,能把严寒都驱散了。

家乡那些井,是全村各生产队的消息集散地,也是人情往来的温度计。谁家媳妇孝顺,天天给公婆挑满缸;谁家后生有力气,能一手提起一桶水;东家的长短,西家的喜忧,都在这叮当的水声与扁担的吱呀声里,流转,沉淀。

后来,自来水进入了千家万户,乡亲们“无情”的疏远了那些井,那青石井圈上的绳索,也终于停止了歌唱。它像一位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沉默老者,静静地蹲在杂草丛中,井水依然幽深,却再也映不出那么多忙碌而鲜活的面容。

那清冽的井水,终究是干涸在了时代的变迁里。可我总觉得,我生命里有些最本源、最甘甜的东西,早已被那井水浸润透了,至今仍在血脉里,静静地流淌着。

作者  彭剑峰(网络媒体人)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