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与身心健康发展,2025年7月13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南疆传薪号”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13日至19日,实践队在周边通过开展文化调研、红色讲解、非遗传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知明仕历史,品文化本真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深入明仕村开展调研工作,参观明仕村村史馆,仔细聆听村干部对村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成就的详细介绍,认真查看馆内陈列的各种历史资料、老物件和图片,初步了解了明仕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技艺。在壮族民居博物园,实践队员就地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特色文化教育课堂,师生通过共同观摩学习壮族居民事迹,进一步了解了边疆民族地区壮族居民的民族团结先进文化和石榴籽精神的时代内涵。从村干部口中,实践队了解到明仕村的振兴之路是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许多困难的,而当讲到明仕村村民下定决心奋斗到实现振兴的那一段艰辛历程时,他的话语慷锵有力,言语间透漏着自豪,与书记交流了许久,了解了许多之前从未知道过的历史,服务队成员对他们的敬佩油然而生。
图为实践队与村委交谈。韦珍婵 供图
讲红色课堂,悟红色底蕴
实践队赴堪圩乡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边境学子共上一堂红色课程”“与边境学子共读一本红色书籍”等活动,致力建好“榕树课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向学生们呈现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队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发挥各专业特色,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解放战争的硝烟,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学生们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被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
在互动环节,大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红色历史的感悟和体会,现场气氛热烈,实践队进一步引领学生们深入领略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励学生以史为鉴,在重温历史中立根铸魂。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开展红色文化课堂。韦珍婵 供图
承非遗团扇,传节气文化
实践队将非遗文化“团扇”和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开展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课堂,在堪圩乡中心等地向当地学生介绍了非遗文化团扇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在课堂中,实践队员们拿出精心准备的团扇和绘画工具,引导同学们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到团扇绘画中,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团扇上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节气之美。
与此同时,实践队员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带领学生们一起学唱“二十四节气”歌,在教唱过程中,实践队的队员们耐心地纠正学生们的发音和节奏,鼓励他们大胆开口唱。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以前我不太了解 二十四节气,通过这次唱歌,我觉得很有趣,也记住了很多节气。”学校的老师也对实践队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开展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课堂。韦珍婵 供图
通过此次活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南疆传薪号”中华文化传承实践队对明仕村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发展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团队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梳理和总结调研成果,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并将持续关注并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通讯员 韦佳希 阳晓荣)
图为实践队于堪圩乡明仕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合影。韦珍婵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