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人民日报:“追踪式”考勤要有法治考量

2018-04-18 14:52:06    来源:人民日报    访问:    

“追踪式”考勤要有法治考量(金台锐评)

□“追踪式”考勤只是用人单位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但在如何进行技术应用的背后,却潜藏着用人单位的价值判断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员工考勤的方式与时俱进地用上了“互联网+”。从签名、刷卡到录指纹、WiFi签到,再到当下日益普及的手机定位考勤APP,“追踪式”考勤将员工的活动轨迹尽收眼底。然而,这也引发社会广泛争议,赞成者认为此举能提升员工管理效率,是给员工“上发条”;反对者则质疑此举涉嫌侵犯隐私,是给员工“套紧箍”。

为了更好地进行员工管理,激发员工工作效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设置和执行考勤制度,无可厚非。依托手机APP定位的技术手段实现“追踪式”考勤,有助于用人单位实现“全天候、全留痕”的监督,大幅提升了监督考勤的智能化、便捷化和精细化。而且,一些定位考勤APP不仅能用于考勤监督,还能将与考勤制度相关的绩效工资、补助费用及相关罚款进行智能关联,不必再费时费力对员工的请假、加班以及违规等情况进行人工统计,既提高管理效率,又降低人工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手机定位的“追踪式”考勤、“全天候、全留痕”的特点,固然有助于提升监督效率,却也容易让员工觉得用人单位对自己不信任、不尊重。毕竟,一个处于全天候、全留痕监控下的员工,难以对用人单位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一个过分强调以“监”代“管”的用人单位,也难以让员工做到全身心投入。员工即便为了应付用人单位“追踪式”考勤,不得不“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但这种“疲于应付”的心理,大大降低幸福指数,并不一定能真正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追踪式”考勤所潜藏的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更值得关注。从法律上看,虽然并未明令禁止用人单位通过手机APP对员工进行“追踪式”考勤,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应严格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收集、使用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侵犯员工作为劳动者和公民的各项权利。例如,用人单位不能通过手机定位APP窃取、刺探员工隐私;从手机定位APP中获取的员工个人信息,要妥善保护、及时销毁、不得擅自披露和公开;不得在下班、午休、假期等非工作时间“监控”员工行踪。

事实上,“用人单位能否‘追踪式’考勤”之争,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公共治理中如何兼顾效率和隐私的难题。究其本质,“追踪式”考勤只是用人单位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但在如何进行技术应用的背后,却潜藏着用人单位的价值判断。如何既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效率意义,又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考验着用人单位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倪 弋

[责任编辑:程丽宏]

相关内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