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目前顺德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当前属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正值暑期旅游探亲高峰期,已进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广大市民需增强防控意识。
一、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传播,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二、白纹伊蚊是什么?
白纹伊蚊俗称黑白蚊子、花蚊子等。雌蚊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和植物的汁液、花蜜。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如人工、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地等,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经过长期监测发现,我市各县(市、区)均有白纹伊蚊分布。
三、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四、感染后主要有什么表现?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五、如何预防感染?
1.防蚊灭蚊。清除家中及周边积水(如花盆、轮胎、容器等),杜绝蚊虫孳生。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2.症状警惕。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疼痛或皮疹,尤其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去过流行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等),请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对症处理,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3.国际旅行防护。前往热带地区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全程做好防蚊措施,归国后2周内出现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来源:内江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