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江苏师范大学“漕韵香遗”实践团深入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探访国家级非遗马庄香包,并且远赴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解码运河文化。通过实地参观、亲手体验和深度访谈,实践团将传统非遗与现代元素融合,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活力。
指尖技艺,沉浸体验香包制作
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马庄香包大院”,浓郁中草药香扑面而来。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近距离观摩了马庄香包从选布、裁剪、缝制、填充到成型的完整工艺流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智慧与耐心,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随后,在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下,大家纷纷拿起针线,尝试亲手缝制香包。从穿针引线到填充十余种中草药香料,成员们沉浸式体验“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更添对非遗技艺的敬畏。
对话传承,聆听历史共绘未来
当日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徐州马庄香包的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女士,深入了解在党的引领下马庄香包蓬勃发展的历程,深切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
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认真聆听,更积极互动。他们向王秀英女士展示了团队前期设计的几款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元素的香包图案创意稿,虚心请教。王秀英团队对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传统香包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不仅是一次非遗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的碰撞与交融。
运河探秘,解码文化基因
第二天,实践团转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启一段解码运河文化的沉浸之旅。在博物馆内,成员们通过互动展览和专家解说,深入探索了运河沿岸的古建筑风格、漕运历史脉络和诗词符号背后的文化密码。他们亲手触摸仿古模型,分析漕运船只的结构演变。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体验让他们对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认知,每一处建筑细节和诗词符号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场探索不仅让成员们感受到工程文化的厚重,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
青春力量,让非遗“香”飘更远
两天的实践行程紧凑而充实。江苏师范大学“漕韵香遗”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实地参观、亲手体验、深度访谈,不仅深入了解了马庄香包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通过解码运河文化和工程基因,拓宽了文化视野。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中所肩负的责任。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在马庄和扬州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马庄香包文化和运河遗产,持续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青年审美的结合点,以实际行动为非遗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让这缕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飘得更远、更久。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漕韵香遗”实践团 李安欣、唐可、徐嘉蔚、吴志超、陈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