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的一间剪纸工作室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剪纸传承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田彦兰,与来自山东大学赴宁夏同心“语润心田,声振乡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支教调研队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文化振兴的深度对话。从一把剪刀的百年传承到一个品牌的创新突围,从个人对技艺的坚守到身为人大代表对文化惠民的担当,田老师用数十年的实践,书写着回族剪纸在新时代的“破圈”故事。
回族剪纸的独特魅力
回族剪纸于 2014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最大特色在于突破了传统剪纸以红色为主的局限,大胆运用蓝、绿、黄等色彩,形成极具民族辨识度的视觉语言。田老师告诉调研队员们,回族剪纸最重要的便是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回族,基本每个不同的场合都有特定的剪纸样式,象征吉祥的花卉、寓意丰收的粮食,都是老百姓能看懂的“生活画”,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咱宁夏剪纸中,经常用蓝色的麦穗代表黄河水的滋养,绿色的葡萄象征塞上江南的富饶,这些都是咱回族老百姓过日子的念想。”田老师向调研队员们展示着刚完成的作品,指尖的老茧诉说着与剪刀相伴的岁月。作为回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田彦兰对这门艺术的理解早已融入血脉。
在采访过程中,支教队员们还注意到,墙上挂满了“尕妹子”字样的作品。田老师告诉支教队员,“尕”字一共有三层含义,其一,“尕”字在宁夏当地方言中意为小,“尕妹子”即“小妹妹”;其二,“尕”字为回族的家族姓氏,最远可追溯到清朝;其三,“尕”字有“美好、漂亮”的寓意。“小时候长辈总叫我‘尕娃’(回族方言中对小孩子的称呼),后来长大开始剪纸后,人们便开始叫我‘尕妹子’了”。这份充满童趣的称呼不仅拉进了她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给回族剪纸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从技艺到产业的突围之路
“这次两会我关注的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内容,发挥宁夏优势,鼓励开发和挖掘宁夏二十一景的非遗文创产品, 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融合发展。”这是田彦兰作为人大代表在自治区两会上提出的观点。2014年,她创立“源根文化”品牌,开启了回族剪纸的产业化探索。起初,产品多面向高端礼品市场,通过香港文化学会、深圳博览会等渠道销往各地,但是受众较为有限。转折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订单锐减,田老师带领团队转向线上,在抖音、快手上开设账号,直播剪纸过程。“一开始连镜头都不敢看,后来发现网友就爱瞧咱怎么把一张纸变成艺术品。”她回忆道。如今,“源根文化”已开发出剪纸书签、装饰画、服饰纹样等50余种产品,从高端礼品拓展为大众消费得起的文创。“网络让更多人看到剪纸的艺术美,这是危机里的转机。”田老师如是说。
身为人大代表,田彦兰始终关注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她推出的“纸上旅游” 项目,将宁夏的西夏王陵、沙坡头、同心清真大寺等景点融入剪纸设计,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份文化记忆。目前,这些文创产品已进驻宁夏10余个景区,填补了当地特色文旅产品的空白,还带动了周边200余名妇女就业。“去年有位大姐跟我说,靠剪纸挣的钱给娃交了学费,那一刻我觉得比拿任何奖项都值。” 田老师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语言助推非遗传承
“推广普通话和传承当地文化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回答队员询问时,田老师以回族剪纸的传承与推广为例,分享了她对于两者关系的思考。她深知,回族剪纸要走出宁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和人群,仅仅依靠精美的图案是不够的。许多剪纸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故事和吉祥寓意,而如何清晰、准确地将这些文化内涵传递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学员,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许多地方特色文化因语言不通而难以被外界理解。剪纸是视觉的艺术,但要真正被‘读懂’,就需要一座通达的语言桥梁。”
为此,同心县的乡村课堂上,存在着不着痕迹的“梯度教学”。在剪纸教学初期,方言是自然存在的,其在代入本地语境,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存在天然优势。随着教学的深入,田老师有意识地逐渐用普通话讲解更系统,更具普适性的文化知识,为剪纸艺术未来的对外推广做准备。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剪纸技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普通话水平,也培养了他们阐述文化深层内涵的能力,为回族剪纸的更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宁夏,给心灵度个假,学宁夏剪纸,做正事。”正如田老师在对宁夏文旅与回族剪纸的未来发展的寄语所说,希望人们来宁夏,体验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希望能通过剪纸这门艺术,投身于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的“正事”中。从指尖的剪刀到心中的情怀,“尕妹子”们正让回族剪纸跨越时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信使。(通讯员:李昊轩;刘畅;宋梦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