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石榴籽·祖国行 | 非遗体验记:艾德莱斯技艺是当代青年的耐心测试仪

2025-08-01 15:49:16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七月和田,热浪翻涌。昌吉学院“研出必行,非遗承心”社会实践团的9名志愿者,怀揣探寻之心,踏入了以“艾德莱斯绸非遗技艺”闻名遐迩的和田市吉亚乡艾德莱斯村开展调研、体验活动。令他们未曾料到的是:上千根棉线组成的“彩虹瀑布”,竟是当代青年耐心的测试仪。

村干部的话语道出了村庄与这项技艺的血脉相连:“这是我们村最特色的手艺,十户里八户都指望着这门手艺吃饭。” 走进工坊,艾德莱斯绸制作技艺的复杂流程被层层揭开:从熬煮蚕茧、缫丝并线,到精妙扎染、图案设计、丝线捆扎,再经分线、上机、终成华锦——整整28道繁复工序,全凭一双双巧手在岁月中磨练出的韵律完成。

在探访非遗传承人家时,志愿者们看到了触动心灵的一幕:十来岁的孩子们神情专注,两人默契配合,指尖在细软的丝线间熟练穿梭,仿佛那不是工作,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本能。跃跃欲试的志愿者们立即接过丝线,渴望体验这份古老的编织乐趣。然而,现实远比想象“骨感”。“这也太复杂了,丝线又细又软,稍微用力不对就会打结,我的手、眼睛、脑子都得跟上才能完成,太考验急性子的我了。”实践团志愿者谢木斯叶·艾斯开尔感叹道,语气里满是挫败感。旁边的张欣月也深有同感:“我才尝试了10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太挑战专注力了。”

这短暂的“十分钟”,像一面无情的镜子,映照出浮躁时代与沉静匠心的鸿沟。此刻,志愿者们才真切体悟到:眼前悬挂的“彩虹瀑布”,并非静态的展品,而是凝结着无数日日夜夜的专注、无数次失败重来的汗水织就而成。他们懂得:非遗传承从不是复刻标本,而是让古老智慧在青春血脉中醒来。当织机声融入电子节拍,当桑蚕丝连接光纤网络,“研出必行”的足迹已织就新的丝绸之路,社会实践的意义,正在于此。(“研出必行,非遗承心”社会实践团带队老师 吴一凡、牛晓慧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