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7月10日至24日,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绿韵丹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在商洛市范围内的丹江沿岸,开展以“保护丹江水源”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水质监测、环保宣讲、走访调研等形式,用脚步丈量丹江沿岸,以专业守护碧水清流。
专业赋能:用数据守护一泓清水
实践团依托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优势,沿丹江干流从二龙山水库至金丝峡镇设置十五个取样点,对每个采样点的水体分别进行pH值、浊度、电导率的检测,并将数据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比对分析。经过连续多日的检测分析,团队发现所有水样的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但部分支流由于夏季雨水的影响,个别指标存在波动。
走村入户: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商州区刘湾街道、沙河子镇、夜村镇等地,实践团通过“节水课堂”宣讲、发放自制宣传册、播放视频等方式,向500余名村民普及节水护水知识。在刘湾街道的宣讲现场,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解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在夜村社区,我们向政府工作人员了解了这些年来丹江的官方保护措施。此外,团队还设计线上问卷,收集居民环保诉求,推动形成“全民护水”氛围。
深入走访:聆听岁月里的丹江故事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分成两组,深入丹江沿岸的村民家中开展走访调查。实践期间,队员们走访了杨源村老党员杨大爷。在简朴的家中,队员们与杨大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通入户走访,团队共完成有效问卷47份,收集意见建议13条。这些第一手资料不仅为后续的科普宣讲提供了针对性内容,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环保工作的复杂性。只有真正走进村民家里,坐在他们的板凳上聊天,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成长收获: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22天的丹江水源保护实践,让这群青年学子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成长。通过实地水质检测、入户走访调研和环保科普宣传,队员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资源循环科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这段实践经历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与拓展,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锤炼,为未来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这段实践经历,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对社会责任的全新认知。"守护丹江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份需要长期坚守的承诺。"这句话,已经成为"绿韵丹江"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共同信念。(文字:马钟奇 图片:阴欣蕊、张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