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如“紧箍咒”般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督查检查考核等重压下,疲于奔命,难以将精力真正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中。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如一场及时雨,为基层干部带来了希望与活力,也为基层治理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过去,文件多、会议多、督查检查考核多,是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一个文件层层转发,内容冗长,实际指导意义却不大;一场会议接着一场会议,有的甚至只是简单传达上级精神,缺乏实质性内容;督查检查考核频繁,各种台账资料堆积如山,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在“留痕”上,而不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若干规定》的出台,直击这些痛点。在精简文件方面,明确要求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在精简会议方面,严格实行会议计划管理,严控会议数量、规模规格,提升会议质量效率;在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方面,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担当作为。《若干规定》在减负的同时,注重为基层赋能,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在人员配备上,规范借调干部,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干部。这确保了基层有充足的人力来开展工作,避免了基层“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同时,选派上级机关的干部到基层兼任职务,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支持,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度上。《若干规定》的贯彻落实,让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也更加坚定。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之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这场革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若干规定》的贯彻落实,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鱼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