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瑞贤
(银川阅海湾非公党建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百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过程,内含跌宕起伏、曲折迈进的发展轨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国家治理不同历史阶段的基层党建有其独特的时空方位与存在表征,主要围绕基本原则、中心线索、主体锻造、制度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积累了丰厚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响应大抓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鲜明导向,必须扎根于百年基层党建的文化土壤之中,着眼于夯实政治路线的引领地位、构建基层组织网格体系、优化基层党员的质量和素质、改革党内基层法规制度等方面齐头并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启示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发挥作用的基本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淬炼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成果,塑造出结构严密、功能健全的基层组织系统。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系统回顾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挖掘其中的经验和错误教训,总结、归纳渗透其中的党支部建设规律,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遵循,对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一、紧密围绕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政治路线是党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党的根本任务所制定的总方针和总政策,保障各项支部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开展。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中强调:“组织任务要服从于政治任务”,百年来基层党建始终贯彻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纲领、指导思想与目标规划,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充分坚守这一原则,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题,引领新时代政治路线的现实呈现。
突出政治导向,夯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开展一切基层组织工作的首要原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与政治战略的统一,率先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党中央对支部的政治领导,维护好、实现好“两个维护”,保证党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依托政治路线,落实党支部建设的总体纲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条路线规约当下基层党组织治理理念与实践的时代展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为中轴,强化党建工作的主体、制度塑造。国有企业党委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实现支部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双肩挑”。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兴产业的基层组织要做好“品牌”和“亮点”,推动党建工作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技术创新齐头并进,逐步扩大党的影响力、号召力等。
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各党支部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映射党内政治生活、文化和制度的综合状态,保证党支部建设契合政治路线的逻辑轨迹。各级党支部要坚持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相统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重点强化政治和组织纪律建设,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奋力构建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二、深度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与活动方式,激发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穿于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精髓和辩证方法。刘少奇曾指出:“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末,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百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形势任务,革新支部的活动范围、内容和形式,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必须承袭党的这一重要经验,破除陈旧思想,“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推动党基层组织的全面过硬、全面强化与全面覆盖。
敢于解放思想,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形势下要以“观念创新”为驱动力,摒弃落后思想、惯性思维,统筹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来谋划基层党建。要树立“绩效建党”理念,借鉴企业管理思维,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要树立“活力建党”理念,通过制度、载体和方法创新,激发基层党组织的蓬勃力量。要树立“幸福建党”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扬民主,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指数”夯实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把资源、服务下沉,转向“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充分发挥其凝聚民心、协调和服务功能。
以“区域党建”为抓手,打造党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党要秉持“整合、服务、共治”的鲜明导向,促进支部的全区域联动,创建“多元参与、纵横交错”的基层党建联合体。在坚持按照单位、地区设置党组的同时,积极开拓依靠各类行业协会、众创空间等多渠道增设党组织,探索“同乡”、“同管”、“同屋”模式,推动组织设置从“有形”向“有效”转型。着力推进不同区域党支部的良性互动,深化各类型基层党组织的共享共建,带动“跨域联建”、“行业统建”与“流动同建”,形成“区域托底、通盘协调”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拓展基层党建的广度和深度。基层党建要科学设计活动内容,紧扣世事变化和民众需求,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注重前沿知识、思想的传播与宣讲,赋予基层党员更多话语权,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受教育。而对于活动的载体与呈现,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基层党建网络平台,推行“网上党校”、“网上支部”、“智慧建党”等新兴模式,实现党建信息的动态查询、监督和预警。还可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元素,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等活动,围绕党员关心的热点、重点,开展鲜活时尚的特色活动。
三、不断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永葆基层党员的先进性
百年基层党建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员主体的艰难实践,内含无数党员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高度重视基层党员队的能力和水平,贯穿于党支部建设的始终,始终是一项关乎党建工程、具有根本意义的任务。深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治国理政任务,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斗有为”的基层党员队伍至关重要。
突出政治标准,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基层党员的发展要遵从党章及其他相关工作条例,合理规划、严控比例。在坚持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基础上,扩大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的比重,广泛吸纳技术人员、专业人员、高知分子等入党,优化基层党员的性别、年龄、职业结构。各支部要“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秉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深入考察党员的政治素养、职业品格、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确保选出合格的基层党员。
改革发展模式,强化基层党员的管理培养。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新时代要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培养“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党课,通过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等途径,增强基层党员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形成全面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的良好趋势。
深化监督考核,严防基层党员的贪污腐败。基层党员的培养离不开常态化、体系化的考核和监督。要做到调研先行,通过广泛实地排查,盯紧基层党员存在的苗头性、紧迫性问题,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主义问题,彻查基层党员的不正之风。坚持激励和约束结合、严管和厚爱并重,建立健全党员评价和考核制度,扣紧责任链条,层层整治,形成责任链条和监督闭环。要强化“大监督”意识,构建“大监督”格局,通过监督信息互通、力量联动、成果共享,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对基层党员进行联合监督,形成强大监督合力。
四、科学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法规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工作的规范性
百年来基层党组织的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支部的工作法规意识、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已经形成了以党章为核心、以党支部工作运行制度为主干、由含有党支部工作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法规制度体系,全面规范党支部的工作运行。新时代要全面“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动“制度建党、从严治党”的基层拓展与延伸。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释放现行支部法规制度的潜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步修改党章,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系列法规,丰富和拓展了党支部的法规制度体系。要牢固十九大党章的核心地位,严格遵守一系列党支部法规,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推动党支部管理、运行和监督制度的改革。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 “雷区”的,要零容忍,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预防、规范和惩戒功能等,增强制度公信力。
强化问题导向,提高党内支部法规制度体系的质量。当前党内支部法规制度建设依旧问题很多,既有顶层设计中的滞后性,也有法治和规则意识缺失、监察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支部制度法规的效力。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宏观思考、总体规划,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支部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支部法规制度,全方位扎紧法规制度的笼子,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支部法规制度体系。要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强化其内部构成的耦合性和层次性,突出执法、落实的坚韧度,激发支部法规制度体系的整体效应。
细化制度条例,建立行之有效的支部工作运行机制。党支部法规制度是对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高度凝练,偏重于原则性、抽象性要求。各基层组织要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建立与这些制度法规相适应、实操性强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中央领导下的民众自治、群团带动机制;要认真执行组织生活会、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机制。只有将党支部法规制度细化为具体的工作机制,才能精准定位党内法规的效力层级和适用范围,真正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保证基层组织建设的规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