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并非用机器取代人类,而是构建新型人机协作关系。在这种动态交互中,清晰的权责划分与行为边界是保障安全的底层逻辑,需重点关注三个交互原则。
一、能力阈值的动态标定
自动驾驶系统需实时评估自身感知精度、决策可靠性与执行效能,当环境复杂度超过算力阈值(如极端天气、突发障碍)时,应及时触发接管预警。这种"自我怀疑"机制是避免系统盲目自信的关键。与之对应,人类需培养对预警信号的敏感度,在系统"示弱"时迅速补位,形成能力互补而非相互掣肘。
二、交互反馈的语义透明
车辆状态提示若仅用"自动驾驶已启用"等简单标识,无法传递系统对路况的深层理解(如"正在识别前方模糊标线")。理想的人机交互应实现意图的双向解读:系统以可感知的方式"解释"自身决策逻辑(如提前显示变道意图),人类则通过规范化操作(如保持手部接触方向盘的预备姿态)传递接管准备度。这种透明化交互能缓解信任焦虑,降低误判风险。
三、控制权的平滑过渡
从机器主导到人类接管的切换中,微秒级的技术响应与人类心理适应存在时间差。系统需设计渐进式交接策略:先通过声光提示唤醒注意力,再逐步移交部分控制权限(如先开放转向辅助,后恢复全手动),给人脑预留认知缓冲期。粗暴的权限跳转会诱发操作冲突,引发本可避免的安全隐患。
智能驾驶的安全本质是人机关系的再平衡。划定能力边界、建立对话机制、优化协作节奏,方能实现"1+1>2"的安全增益。(作者:李旭川、罗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