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四川乡村,连片的高粱红透了田垄,农家院坝里的柚子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四川农业大学“阡陌探法·权益护航”小队的8名队员,带着装满调研问卷、政策手册的帆布包,踩着田埂上的青草走进村落,一场围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机制的调研,在袅袅炊烟与阵阵乡音中悄然开启。
院坝访谈听心声 分配困惑露真容
“王大叔,您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三年了,每年能拿到多少分红呀?这些钱是按啥标准算的?” 在村口的老樟树下,队员们搬来小板凳,和围坐的村民们拉起家常。皮肤黝黑的王大叔放下手中的竹编活,眉头微微皱起:“去年分了两千多,今年说是合作社种的柚子没卖上价,只给了一千五。问村主任咋算的,就说按‘人头加地亩’,具体咋加的,咱也没见过明细。”
这样的困惑在走访中不断出现。队员们的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疑问:有的村庄分红时“看人下菜碟”,家里有村干部的分得多;有的公示栏里的分配方案只贴三天,老年人还没看清就被新通知覆盖;还有的村民手持股权证,却不知道自己的股份对应多少集体资产。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村民对公平分配的迫切期待。
政策落地找痛点 青春智慧破难题
“村民看不懂、不知情,核心是机制不透明、流程不接地气。”面对公示形式单一的问题,队员们协助村委会搭建“线上+ 线下”公示平台——线上在村民微信群每日更新收益收支明细,线下在村活动室设置“分配公示墙”,用彩色图表标注每一笔钱的去向。
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座谈时,队员们还带来了整理好的政策案例:“就像种庄稼要‘先育苗再施肥’,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也得留足公积金,用于明年买种苗、修灌溉渠,这样才能年年有收成。”曾经对“留存发展资金”有抵触的村支书,在听完队员们的讲解后茅塞顿开:“以前总想着把钱全分给村民才好,现在才明白,留一部分钱搞发展,才能让集体‘钱袋子’越来越鼓。”
调研收尾传经验 青春力量助振兴
经过半个月的走访,队员们累计收集有效问卷286份,整理村民建议53条,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优化建议报告》,其中“动态股权管理”“公益金使用公示细则”等内容,被当地农业部门纳入政策参考清单。离开村庄那天,村民们拉着队员的手依依不舍:“你们带来的‘明白表’,让咱心里亮堂多了!”
“以前在课本上学‘集体经济’,总觉得是抽象的概念,直到走进田间地头才明白,这关系着每一户村民的日子。”队员小李在实践日记里写道。大巴车驶离乡村时,窗外的高粱地在风中摇曳,如同集体经济发展的希望图景。四川农业大学“阡陌探法・权益护航”小队的调研虽已结束,但他们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注入的青春力量,正化作推动集体经济公平分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文/周祎 汪恒月 图/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