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湖南芷江:让“生命池”重焕生机 小水源滋养万亩粮仓

2025-08-05 08:32:10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中国基层网讯(通讯员 祁春华 陶小平)夏日的芷江侗族自治县水宽村,山间的凉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凉水井山塘边,挖掘机铁臂挥舞,沉睡多年的塘底淤泥被逐层清理,露出平整的塘基。围观的村民们踮脚眺望,62岁的村民何万堂忍不住念叨:“这口塘修好了,我家那几亩水稻再也不怕夏旱了!”这样的场景,正在芷江的田间地头次第上演。

作为湖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县,芷江境内散落着山塘5116口、其中骨干山塘661口,这些“口袋水库”曾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如今却因年久失修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前些年塘里淤泥快堆到岸了,汛期存不住水,旱季更是见底,种粮全看老天爷脸色。”水宽乡水利专干余超群指着刚清淤完毕的山塘感慨,过去村民们常为争水闹矛盾,如今清淤后蓄水容量比原来翻了近3倍,大家再也不用为灌溉闹意见了。

精准施策,破解“水困”瓶颈

“以前山塘淤成了‘浅碟子’,渠道堵成了‘死胡同’,天旱时看着河水浇不上田,暴雨时又眼睁睁看着水漫庄稼。”回忆起过去的“水困”,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巴洲村村民肖宗海仍记忆犹新。2022年湖南省启动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三年行动后,芷江迅速响应,将小水源治理列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抓手,一场破解“水困”的精准施策在侗乡大地展开。

治水先治“淤”,摸底是前提。该县县水利局组建工作专班,走进田间地头,根据“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原则,将600处淤积超50%、功能严重衰减的山塘被优先纳入整治名单,其中520处已完成提质改造。

“治水不能只算‘蓄水账’,更要算‘效益账’。我们采取‘清淤+防渗+配套’的组合拳,不仅要让山塘‘装得满’,更要让水流‘用得上’。”县水利局总工程师戚兰指着施工图纸介绍,针对山区地形特点,当地创新“分级治理”模式:对坝体完好的山塘重点清淤扩容,平均清淤深度达1米;对渗漏严重的塘坝采用黏土防渗、混凝土面板护坡双重加固;对“断头渠”“梗阻渠”实施硬化改造,同步配套分水口,让水流按需分配。

在洞下场乡天堂坪村,刚完成整治的山塘一派生机,清淤后的塘体深达1.5米,堤坝整齐坚固,一条长数200多米的混凝土渠道从山塘半山腰延伸,像一条银带穿过山坡,将水流引到了往年靠天吃饭的120亩稻田。“以前这口塘能装不到千方水,还漏得厉害,现在能存5000方,渠道一通,都能灌溉4个村民组的稻田。”村支书杨海平笑着按开提水泵开关,清水顺着渠道漫入稻丛,正抽穗的稻禾在水流中轻轻摇晃。

如今,行走在芷江的乡村,清淤后的山塘蓄满碧水,硬化的渠道纵横交错,曾经的“水困”之地,正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丰产田。精准治理的活水,不仅解了农田的“渴”,更润了农户的心。

多元协同,凝聚兴水合力

“钱从哪里来、工程怎么建、质量谁来管?”这是小水源治理工程推进中绕不开的关键问题。芷江侗族自治县通过创新机制、凝聚多方合力,破解难题,让一个个小型水利工程成为惠民利民的放心工程。

资金保障是工程推进的“压舱石”。芷江创新建立“财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筹资机制,三年来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446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投入小水源整治。更重要的是,当地鼓励受益村民以投工投劳方式参与建设,既降低施工成本,又让群众成为工程的“主人翁”。在罗旧镇巴洲,22名村民组成施工队参与渠道硬化,仅三个月就挣回劳务收入1.5万元,村民肖波算着账:“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150块,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划算!”

工程质量,群众最关心。该县组建了由水利技术人员、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三级监督专班,从清淤深度、堤坝混凝土标号到管道铺设坡度,全程跟踪把关。在晓坪乡大水田村的山塘整治现场,一块公示牌详细列出了工程标准、施工进度和监督电话,村民自发组成的5人监督小组正拿着卷尺测量清淤深度。“这塘子修好了,咱200多亩稻田都受益,可得盯紧点!”54岁的村民代表邓斌戴着草帽,额上渗着汗珠,他每天都要在工地转两圈,“材料不合格咱不签字,工序不到位咱不让过,这是咱自己的事,盯着点才放心。”

为加快工程进度,该县水利部门联合乡镇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抢抓晴好天气挂图作战。今年入汛以来,全县已完成120处病险山塘清淤扩容,新增蓄水16.32万立方米,相当于65个标准泳池的蓄水量。目前,这些焕新的山塘已蓄水80%以上,为秋粮生产储备了“救命水”。

“小水源治理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通过机制创新,让政府、社会、群众形成合力。”该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罗建军说,只有大家都动起来、管起来,才能让每一滴水都流到田间、润到心头,让水利工程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活水润田,结出丰收硕果

夏日的清晨,在芷江县新店坪镇新城坪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清澈的山塘水顺着新修的混凝土渠道潺潺流淌,漫过田埂浸润着连片的水稻田。稻穗饱满低垂,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晨光,远处几位农户正沿着渠岸查看水流,脸上漾着笑意。

“往年这时候总担心天旱,山塘蓄水不够,灌溉全靠挑水救急。”村支书刘凤明蹲在田埂边,用手掬起渠里的水,算起了“丰收账”,“去年秋冬镇里组织整治山塘,清淤、加固堤坝、配套抽水泵站,现在能多蓄水2.8万立方米,不光500多亩稻田能自流灌溉,连周边的旱地都改种了水稻。你看这稻穗,颗粒比去年饱满多了,预计中稻亩产比去年提高近400斤,按今年的市场价算,每亩能多挣600多块!”

在不远处的山塘边,村民刘朝亚正操作着电动闸门调节水流。“以前放水得靠人工挖渠堵口,一场雨下来渠道就冲坏了。现在渠道硬化了,闸门电动化,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省了不少力气。”他指着塘边新立的“小型水源工程管护责任牌”说,“村里还成立了用水合作社,按田亩分水量、定水费,大家用水更公道,护水也更上心。”

这样的变化,正在芷江的田间地头处处上演。数据显示,通过实施小水源治理三年行动,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整治山塘592口、维修灌溉渠道9公里,新增蓄水能力近100万方,惠及农田8万余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其对我们山区来说,小水源就是‘救命源’。”该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罗建军介绍,各乡镇坚持“建管并重”,在修好水利设施的同时,推行“谁受益、谁管护”机制,明确每个水源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责任,通过财政补贴+农户自筹的方式落实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夕阳西下,新城坪村的山塘波光粼粼,倒映着错落的侗家吊脚楼与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塘边的亲水步道上追逐嬉戏,几位老人坐在新修的凉亭里拉着家常。这些重新焕发生机的“生命池”,正以汩汩清流滋养着这片沃土,让侗乡的田野在水润中孕育希望,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水利惠农的生动注脚。(编辑 何觉明)





[责任编辑:戴湘辉]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