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程学院“智工风行,创电护航”社会实践团走进江苏国网建湖分公司,开展了一场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测试、技术交流、专题研讨与后期优化,将自研的风电运维机器人技术与风电行业运维需求深度对接,为推动风电运维智能化进程注入了青春力量
风电场的“初体验”:让钢铁在风中学会“思考”
实践开始,项目组成员前往建湖县大型风电机,对自主研发的风电运维机器人进行实地试点运行。在风电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机器人完成了塔筒攀爬、叶片缺陷检测、设备参数采集等核心操作。技术团队记录了机器人的运行速度、检测精度、环境适应能力等关键数据。此次实地“试跑”验证了机器人基础功能的可行性,也发现了实验室未遇到的问题,如塔筒表面的氧化层和附着物影响机器人攀爬稳定性。这些数据和反馈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技术部的“心里话”:从行业一线里找答案
团队来到国网建湖分公司技术部门,采访了技术人员丁有健、张春香。丁师傅和张师傅结合经验指出,风电机组高发故障中叶片故障占比超60%,早期细微损伤难以及时发现;人工巡检效率低且安全风险高;现有无人机检测对毫米级细微裂纹识别精度不足。他们期待风电运维机器人有更强的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增加实时数据传输与智能诊断功能。团队将这些见解和需求梳理为机器人功能优化的具体方向。
研讨会的“思想场”:让智慧在碰撞中生长
为推动技术落地,团队邀请国网建湖分公司技术骨干与项目技术顾问朱融、蒋书林召开专题研讨会。实践团汇报了机器人项目背景、技术原理及试点运行情况。与会人员展开讨论,国网技术人员建议加强机器人攀爬机构防滑设计、增加红外热成像模块等。团队吸纳意见,制定改进方案,明确三大核心目标,计划升级传感器抗干扰能力、改进机械臂性能、开发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并细化为短期调试、中期优化、长期迭代的实施步骤。
实验室的“新旅程”:让创新向着实践生长
研讨会后,团队返回实验室,依据意见和方案对机器人进行针对性改进,优化攀爬机构防滑设计,测试新型复合材料接触性能,调试传感器系统,引入抗干扰算法以提升数据采集稳定性。
此次实践让团队体会到科研创新需扎根行业实际。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架起校园与行业的桥梁,国网建湖分公司提供实践土壤,双方将继续合作,推动改进方案落地,让风电运维机器人为绿色能源发展和风电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