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社协同,助力基层治理与文化传承,洛阳师范学院“红韵润心,筑梦童行”实践队走进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光武街道杨湾社区,围绕儿童成长、居民服务、语言推广三大维度开展系列活动,以青春力量激活社区发展新动能,书写校社共建共享生动篇章。
公益课堂:为童年插上五彩翅膀
实践队聚焦社区儿童成长需求,实践队员们创新采用"红色文化+心理健康"双主线教学模式,通过故事讲述、绘画手工、互动游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教材。在"红色故事会"环节,实践队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刘胡兰、王二小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孩子们感悟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通过"电音配音大赛"角色扮演、"心灵涂鸦"、“请和我击掌”等趣味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情绪、管理情绪,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我最喜欢手工课堂,既能做出漂亮的红星,也听懂了老师讲解的意义!"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开心地说道。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种将红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新颖,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洗礼,获得了心灵滋养。
陪伴服务:用真心编织社区温暖网络
“爷爷,您昨天讲到抗美援朝那会儿,今天接着给我们讲讲上甘岭的故事呗?”实践队员在老人身边认真聆听。八十多岁的爷爷是位老兵,自从实践队员们来陪他聊天,老人每天都盼着下午的“故事会”时间。
针对社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占比近四成的情况,志愿者团队推出“银龄陪伴”计划,把“陪在身边”作为服务核心。在社区里陪老人聊天、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除了日常陪伴,志愿者们还策划了一系列集体活动。他们提前学唱《东方红》《洪湖水浪打浪》等老歌,和老人们一起合唱,熟悉的旋律常常让大家红了眼眶;把住得近的老人聚到一起,大学生们当起“主持人”,引导大家分享生活趣事。
推普行动:让规范语言成为沟通桥梁
聚焦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实践团队启动“推普进社区”工程。面向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普通话培训与职业语言规范指导,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提升沟通服务水平;组建“推普志愿服务队”,走进商铺、物业、居民家中,一对一纠正发音、推广规范用语,让普通话成为社区交流“新名片”;举办“推普宣传周”,设置语言文化展览、汉字听写擂台、方言故事分享会,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同时挖掘本土语言文化价值,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与文化认同感增强。
此次大学生实践活动,以“儿童成长、居民服务、语言推广”为支点,撬动校社协同发展新局。实践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需求,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既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也为高校实践育人搭建实景课堂。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校社合作,让更多青春力量扎根社区,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答卷,让实践之光点亮基层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