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社区青少年暑期生活,拓宽科学视野,培养爱国情怀、环保意识与探索精神,7月14日,自动化学院“星火传承”科学家精神AI宣讲实践团继续走进袁家边社区,开展了一堂融合科技与情怀的特色科普课程。课程紧扣“碳中和与碳达峰”时代命题,创新运用AI技术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陈芳允的动人故事,解读核能“三步走”国家战略,通过沉浸式体验引领青少年在趣味中收获知识、启迪思维,为假期增添亮丽科学色彩。
AI复刻大师课堂:聆听彭桓武、陈芳允的谆谆教诲
在“两弹一星科学探险队”主题环节,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走近功勋科学家彭桓武院士和陈芳允院士。
团队成员运用前沿AI技术,生动复现了彭桓武先生授课的珍贵场景。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入浅出的讲解魅力,心中对科学的向往油然而生。更令人动容的是,AI技术让陈芳允院士“亲口”说出他的人生箴言:“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句跨越时空的教诲,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AI技术重现彭桓武院士授课风采
AI生成视频传递陈芳允院士的人生格言
趣味物理实验:解锁静电的“魔法密码”
摩擦起电小实验环节,橡胶棒、玻璃棒和碎纸屑变成了神奇的魔法道具。“大家脱毛衣时见过火花、听过噼啪声吗?这就是静电!”实践团成员从生活现象切入,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
孩子们用头发摩擦橡胶气球,气球立刻“施法”吸起碎纸屑;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它们竟相互“排斥”开来。“为什么会这样?”面对疑问,成员们解释道:“不同物体摩擦后带上不同电荷,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原理。”直观的实验让孩子们惊叹于身边的科学奥秘。
头发摩擦后的气球“魔法”般吸起碎纸屑
孩子们专注观察橡胶棒间的静电排斥现象
守护地球“气候密码”:碳中和与碳达峰科普
如何向孩子们讲清“碳中和”与“碳达峰”?实践团成员巧用比喻:“地球像个大气球,‘碳’就像我们呼出的气,太多气球会破。碳达峰就是让气球不再变大,碳中和就是让进出的气一样多。”
孩子们踊跃列举全球变暖的生活迹象:冬天变短、夏天变长、高温中暑增多。成员们展示图片:融化的冰川让北极熊“无家可归”,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令人揪心。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紧迫性。
“我们能做什么?”孩子们积极献策:多植树造“碳吸尘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成员们系统梳理了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引导孩子们从身边小事践行绿色生活。课程还介绍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及中国在能源转型、节能减排上的目标与行动。最后的AI垃圾分类互动环节,孩子们画出常见垃圾,AI助手即时识别分类,在趣味互动中强化了环保意识。
孩子们热烈讨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AI技术助力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实践
核能“三步走”:探索能源未来的“进阶之路”
从日常出行聊到能量来源,实践团成员将孩子们引入核能这一“超级能量”的世界,并重点解读了我国核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 “热堆”:如同家中的“电暖器”,利用核裂变产生热能发电,是当前主力。
第二步 “快堆”:如同高效的“能量循环器”,大幅提升燃料利用率,我国实验快堆已迈向实用。
第三步 “聚变堆”:模仿太阳的“终极形态”,利用氢同位素聚变释放近乎无限且清洁的能量,是科学家们攻坚的方向。
“未来,当聚变成功,家里的电、汽车的动力,或许都来自这‘人造太阳’!”成员们的话语点燃了孩子们对能源未来的无限憧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长远意义。
实践队员借助视频动画讲解核能“三步走”战略
裸眼3D探秘:全息投影的奇幻之旅
课程尾声,一场科技感爆棚的全息投影体验将气氛推向高潮。神秘的“裸眼立体投影仪”无需佩戴设备,便将栩栩如生的3D影像悬浮空中。孩子们瞬间围拢,满眼好奇与期待。
“看,发光的蝴蝶!”随着操作,一只立体幻蝶翩然浮现,在空中缓缓旋转,光影流转,触手可及。孩子们兴奋地伸手触摸,虽无实体,却真切感受到光影的层次与魔力,沉浸于科技创造的奇幻世界。
裸眼全息投影展示梦幻立体蝴蝶
此次课程深受社区青少年喜爱。沉浸式的科技体验、生动的科学讲解、感人的精神传承,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实践团表示,将持续探索创新科普形式,以科技赋能教育,助力青少年树立绿色理念、厚植家国情怀,在寓教于乐中培育时代新人,让“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探索之光薪火相传,照亮青少年的逐梦征途。(毛书洋、郑春春、南京邮电大学“星火邮梦人”宣讲团、所在志愿队伍名称:南京邮电大学“星火邮梦人”宣讲团、所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名称:2025年“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