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破晓,旌旗猎猎。2024年12月20日,"沂蒙同心,与党共行"志愿宣讲团带领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们走进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进一步深化沂蒙精神的内涵。学子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触摸信仰脉络,在沉浸式研学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激扬青春报国之志。
图1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走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基因,当代解码
步入基地展厅,泛黄的手稿、斑驳的旧物、定格历史的影像长廊,将百年征程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在讲解员深入讲述中,毛泽东思想手稿的墨迹仿佛仍在流淌,南湖红船的激烈讨论,延安窑洞内的艰苦奋战,沂蒙老区的鱼水情深仿佛就在眼前闪烁,历史征程路的泥泞依旧凝结着信仰的温度。学生们驻足凝视,透过玻璃展柜与先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原来教科书上的文字,在这里变成了滚烫的呼吸。”
图2 毛泽东思想手稿与书籍
二、精神烙印,时空共鸣
其后,学生们紧随讲解员的步伐,踏入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构建,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岁月长河中凝聚着先辈们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红色精神。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更是这一历史使命的延续与升华。期间一位同学感慨道:改革开放彻底扭转了当时中国落后的局面,这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出台,更是中国发展史上崭新的里程碑。来自山东临沂的一位同学说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临沂人民也是大胆开拓,改革创新,从昔日的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现在的商贸物流之都、全国文明城市。”
图3 同学们参观——“翻天覆地”
三、瞬时体验,价值内化
紧接其后,目光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的成就与进步。在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上,中国用短短数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从科技落后到成为世界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从技术跟跑到5G、量子计算领跑全球,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以“时空压缩”式的跨越发展,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恢弘的现代化篇章。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背后,是制度优势与人民力量的交响,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共振。
图4 同学们积极互动体验
研学尾声,当红色教育基地的灯光渐次熄灭,历史的回声却在青年心中愈发清晰。这不仅仅是一场思政学习的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起点——新时代青年将接过的是永不褪色的信仰火炬,肩负的是民族复兴的千钧重任。
走出教育基地的大门,春风正掠过城市的天际线。青年耳畔回响着李大钊百年前的呐喊:“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供稿人:广西民族大学陈彦希/图:喀什大学孙小婷/审核:喀什大学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