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网讯(通讯员 郭静)2025年4月3日,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次日,中国残联康复部副主任韩咏梅率调研组一行莅临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专题调研残疾儿童少年“教医康融合”创新实践。此次调研紧随学校孤独症康复案例被央视报道的热点,展现了国家层面对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黎杰、市残联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央视聚焦:教医康融实践
4月2日,央视以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报道了教医康融合模式助力孤独症儿童突破成长困境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医学干预精准赋能、康复训练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了“教育+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为全国特殊教育创新提供了“湘潭样本”。
实地探访:创新场景全览
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傅朝晖的全程讲解与引导下,调研组深入学校教医康融合一线,全面考察特色场景:在医务室内,调研组详细了解针灸、理疗等医学干预手段,观摩“医教联合型”“医生托管型”动作训练课程,直观感受医疗资源对儿童运动功能改善的显著作用;在清心园的“咖啡时光”,学生娴熟的咖啡研磨、拉花,生动展现了职业教育对特殊学生技能习得、职业启蒙、社会融入“三重赋能”的成效;在慧湘楼艺术康复室内,孤独症学生的绘画、泥塑作品与星空物语主题展区,诠释了艺术表达对情绪疏导的独特价值;园艺园内,写生作品展、茶艺表演、花卉培育与园林设计作品,凸显自然教育对行为干预的积极影响。
深度互动:协同育人显成效
调研过程中,韩咏梅与学生亲切交流,在养殖课堂参与喂兔互动,在一对一孤独症训练室观察个性化教学策略,在动作训练室询问医学评估与教育目标的衔接机制。她对学校“以教为主、医学赋能、康复渗透”的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湘潭特校打破领域壁垒,将医疗资源深度嵌入教育全过程,真正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应,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有温度、有成效的成长支持。
高位指导:擘画发展新方向
党支部书记傅朝晖在陪同调研时系统介绍了学校教医康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联合三甲医院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发“康复目标与学科教学双线并轨”课程、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化训练场景等举措,构建了从评估到干预的全链条支持体系。韩咏梅强调,湘潭经验充分验证了“教医康融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期待学校进一步深化医疗资源整合、强化师资专业培训,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输出更多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此次调研既是对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阶段性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精准指导。学校将持续探索跨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助力更多特殊儿童勇敢成长、融入社会,奋力书写中国式特殊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