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网1月13日讯(通讯员余国成)2025年1月9日,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张刚、马琳、刘珠耀、葛天琳、余国成一行五人,赴浙江德清对张抗抗文学艺术馆作了一次考察交流活动。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祖籍广东江门,浙江德清县洛舍镇是她的外婆家。1966年杭州市第一中学(现为杭州高级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3月曾在德清县洛舍镇陆家湾大队插队。1969年6月赴北大荒鹤立河农场上山下乡,在农场劳动、工作八年。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历任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2020年受聘为国务院参事,历任两届11年。现定居北京。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八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百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五卷等,2023年出版《张抗抗文集》10卷本。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以及多种文学杂志报刊奖。
2015年荣获"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金奖"。
张抗抗文学艺术馆设立在风景秀丽的德清洛舍镇洛舍漾边的洛漾半岛。这里既是锦绣江南"洛舍漾"里珍珠一般的存在,也是天工一样的再造。
张抗抗的母亲系德清洛舍人。她自幼与德清结下深厚情缘,人生的大部分重要节点,都与德清发生过紧密关联。张抗抗创作勤奋,文学成就斐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将其毕生创作的大量文学成果(书籍作品)及珍贵文学史料(书信手稿笔记图片藏书等),无偿捐赠给故乡,将有力促进德清文化的源流汇聚与激荡。
据考,新石器时期,德清一带已有古村落,属于良渚文化地域范畴。北宋宜和年间,洛合古镇曾称"乐舍";亦说避乱南迁的洛阳人聚居此地,又名"洛舍"。洛舍是江南的富庶宜居之地,民风开化,农桑稻米渔业丰衣足食。洛舍漾湖面宽阔,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沿岸及环岛内外,种植了百十种水生植物,菖蒲芦苇菰芋菱莲郁郁葱葱。精巧幽雅的"洛漾书院",座落于"水字这座新颖别致的水上公园"水字岛",不是囫囵的圆形,而像几片浮在水上的棕榈叶片,有棱有角地伸散开去,一缕缕狭长油绿的叶片间,闪动着清亮的碧水,勾勒出小岛的造型。若是从空中俯瞰,小岛酷似一个巨大的汉字。结构巧妙,笔划流畅——分明是一个隽秀洒脱的行草书"水"字。
洛漾书院内阅读、创作、交流空间一应俱全,包括悦读悦享书房、文化乡贤著作展示区、多媒体会议接待室和名家创作室等。
尤其是在上下两层共1200多平米的张抗抗著作展示区运用了多种现代化展陈手段精心规划、井然有序地珍藏展陈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抗抗创作的大量文学成果(书籍作品)及珍贵文学史料(书信手稿图片藏书等),堪称张抗抗文学作品最完整最权威的收藏、研究与传承之地。该馆的建立成为洛舍文化新地标、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新空间,是德清县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以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精神富有的一次生动实践。
这对于同样以传承研究历史为己任的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颇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几位欣然到此参观的几位同仁都感到收益匪浅。
最后,该馆负责人沈建兰高兴地答应设立相应展呈位置珍藏我们特地赠送的三大摞研究会编辑出版的知青书籍资料。(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于“张抗抗文学艺术馆”,照片提供:葛天琳、刘珠耀)
附文:
人有德行 如水至清
张抗抗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德清县名与水有关。意即"人有德行,如水至清"——人若有道德,就像水一样清澈。德清二字,是人与水之融合、谐和的诠释。
水量充沛的东苕溪,自天目山飞流直下,蜿蜒贯穿德清南北汇入太湖, 谓之德清的母亲河。东苕溪水系和大运河水系,构成了德清"七大潭、八大漾"丰饶润泽的细密水网。因苕溪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逸如雪,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
悠悠水乡、泱泱泽国。遥想当年,吴地先民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千百年过去,清的村镇石桥塘堤、公路楼房厂房,从漫天漫地的水里湿漉漉地站起来。百湖千河万塘,犹如一条条荡逸柔软的丝带锦缎、更像一块块光滑糯润的碧玉,镶嵌在古老的蚕桑之地鱼米之乡。水的灵动、水的柔美,滋养了一代代勤勉聪慧的德清人。
相传大禹那个年代防风古国的首领防风氏就在这一带治水。所以德清的河港湖溪,自古以来守规矩、有德行。除了已建的的南湖、北湖和西险大塘等著名水利工程,近年来,德清的水情管理越发科学精准。东苕溪"上蓄、中分、下泄",改建增建沿溪涵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拦、滞、御、导、排的防洪体系以及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超前的现代化网格管理。水清清,岸也青青,壮观而秀丽的德清水景,成为浙江水利现代化的示范区和缩影。
德清的水,清爽清靓清灵;德清的水,温暖温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