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门户网

老知青的城步苗寨油茶缘

2025-02-15 19:20:32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记者袁通杰

今日12时,久违的太阳探出头来,微微的春风轻叩轩窗,仿佛在催促:快去,老知青朋友李林森约你喝油茶的时间到了。是的,念一群知青情,地长天久;怀一段油茶缘,芬芳难忘……

这是邵阳市电业局家属院李林森的住房,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时,10余名老知青已经坐满了两个方桌,他们谈笑风生,激情飞扬。李林森带着他打油茶的助手王女士正娴熟地熬素油,待热后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爆香,再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正宗土茶,一根小木棰不停地拍打,把味儿全榨出来。小木棰精巧别致,如同那变化多端的“镇柱棒”那样迷人。宽大的案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炸好的花生、米花、粑粑、玉米、腰果和切好的香菜、生葱、捣碎的胡椒粉等配料。

李林森伊然一个技术娴熟油茶大师,将各类配料一勺勺舀到一个个茶碗里,然后,操起竹勺将滚开的油茶均匀地装到茶碗里,助手则端起盛满茶碗的茶盘,送到一个个知青身旁,老知青们喝着他们的油茶,打开回忆的魔盒,滔滔不绝地说起他们昔日下放城步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这里的晌午是热情的、生气盎然的。老知青们在油茶的芬芳中上演着他们曾经的激情岁月,火燎青春。

19220929299546482_92.jpg

图为李林森在精心打油茶。袁通杰摄

九年知青路,一生苗乡情。1963年10月10日,年仅16岁的李林森和12名稚气刚脱的邵阳知青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地远人穷的清源公社,被安插在光明和红星两个大队。李林森因个小体弱,暂留在大队部熟悉工作,春节过后才被安置于大门头生产队。面对生存环境的遽然改变,李森林克服“水土不服”,从最基本的农活开始学,接受命运的安排。此后,放过牛、种过田、造过林,当过幻灯放映和图片讲解员、小学生学习辅导员、生产队记工员。1972年,全国知青开始招工返城。年底,李林森与清源公社部分知青被招工到湘潭市谭家山煤矿。整整九年的知青生涯终于结束。1985年李林森调回邵阳地区电业局工作。离开了城步苗乡,李林森情系那方灵秀的山水和纯朴的山民。浓浓的知青情结使他从1984年开始每年给那里的村民寄写春联,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表达真情的祝福。九十年代以来,李林森坚持每年去一次城步清源,捎带一些书籍、学生文具及糖果酒肉,看望那里的乡亲。那间知青小木屋,自他招工返城后,仍有乡亲悉心照看,令他感动不已。1996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时,他邀集当年的知青插友10余人同赴清源,与乡亲共叙友情。1998年,李林森再次来到清源,听到一个小孩上学途中经过一处山涧木桥时失足摔伤,次日他赶至县城定制了3块预制板,并请去石匠砌好小溪两边桥墩,分两处将预制板搭置在小孩上学的必经途中,解除了乡亲的后顾之忧。在桥一端的石碑,他刻字其上:生活中总有些永恒的东西,邵阳知青李林森祈盼山那边的精彩。小溪那边是村里的小学,不言而喻,他祈盼城步苗乡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祈盼山里的孩子鹏程万里。2002年,李林森在侯家田村的三岔路口,为过路乡亲修建一座候车避雨的凉亭。亭曰“林森亭”,寓意永远铭记此山此水,难忘青春的足迹;也寓含难以报答当地乡亲自始至终的一片深情。

苗乡人有吃油茶的习惯,李林森定期在家打油茶,在邵阳的城步老乡不请自到,非常随意。与他们欢聚一堂,是李林森最感开心的时刻。在大祥区公安局工作的城步大阳乡人易必松在一天上午同时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喊他喝油茶,一个是请他赴宴喝酒。他毅然选择来李林森家喝油茶。五十年代下放在城步南山的老知青龙国治在他家喝油茶时慷慨地说:“如果你今天杀鸡请我来,我不会来;喊我喝油茶,我特别高兴地来了。在邵阳能喝到油茶的地方不多啊。”一语道破下放知青与苗乡人民的油茶情结。

1924313990932490_92.jpg

19250418694690245_92.jpg

上两图为老知青品油茶现场。

我是1987年与油茶结缘的。那年10至12月,我作为邵阳日报记者,骑单车兼步行进行少数民族纪行采访58天,当我从绥宁“上堡古国”扛着单车背着行李爬上乌鸡山来到其时全省唯一不通公路的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时已是傍晚,村民捧出热腾腾的油茶招待我,

还唱起了情真意切的《油茶歌》:

吃了主家一杯茶,

正月开的什么花?

你拿什么来谢主?

你拿什么来谢茶?

首次喝油茶,我不知如何以对。这时,陪同我采访的该县文化局副局长杨光清及通讯员叶飘立即对唱道:

吃了主家一杯茶,

正月开的是百花。

就拿百花来谢主,

百合仙人在主家。

此后,我爱上了这可口可乐的城步油茶,每每来到城步,我都要喝上几碗油茶。在邵阳,每次知青朋友李林森请我喝油茶,我都积极响应。而且,我一如苗族同胞,喝茶“技术”炉火纯青,不要调羹,可喝四碗,今天打破个人喝油茶记录,一口气喝了六碗。

城步打油茶的文化深远,有着千年的历史沉淀。最初油茶是一种传统的饮食。苗民无论外出干活还是在家休息,一天三餐是必喝油茶的。油茶有提神养气、保暖驱寒、加强血液循环的功效,后来这种因地制宜的传统饮食逐渐推广并形成一种文化的传承。杨光清的爱人刘仁秀就是城步著名的打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时代撵着老知青向前奔跑,而城步油茶却在这些老知青的心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永远的念想,不弃的习俗……

[责任编辑:袁通杰]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