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桂
早前和邻居大妈聊天,问她喂了几条猪,她说:“没喂了,买不起猪仔。”我问:“猪仔多少钱一斤?”大妈摇摇头说:“别提了,猪仔又贵又俏,买不起也买不到啊。”
而今的猪仔这么好的行情,使我陡然想起当年娘带我卖猪仔的苦处。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经济萎缩,农户养鸡养猪受到严格限制。我家人多劳少,因为生活所迫,我娘偷偷喂了一头母猪,指望卖了猪仔打煤油、买盐吃。
喂了母猪就意味着娘有做不完的苦活。母猪和刚生下的猪仔都是需要营养的,娘便赶早赶夜地烤烧酒和打豆腐卖,因为酒渣和豆腐渣都是猪们最好的营养品。相对来说,烤酒还要轻松一些,可打豆腐实在是太辛苦了。每天一早就要把干黄豆碾碎,扬去豆皮,把豆肉泡在盆里。傍晚,豆肉泡胀后,就开始磨豆浆。用石磨磨豆浆是十分劳累困乏的活儿。印象中,我那在大队渔场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不做家务的父亲,从来没有磨过豆浆,而我,从小就是帮娘推磨的主要帮手。
磨一盆豆浆需要个把小时,双脚站在同一个地方,双手轮流握着磨把转来转去,这种劳累而又单调的活儿,与其说是磨豆浆,不如说是磨人。我娘一般每晚打两匣豆腐,多的也有三四匣,每天晚上,她总是要忙到半夜过后才能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又要挑着豆腐担子上街叫卖。
猪仔满月后,卖猪仔的况味便是有喜有忧了。行情好的话,别人上门把仔猪捉走,有现钱给的,给你现钱,看到钱娘的眼里会噙满喜悦。没现钱的也会说好等猪长大宰了后,给送肉送钱来,反正有无现钱到手,只要猪仔被人家捉走,希望便降临到了我娘的心里。然而,那些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喂猪也是搞资本主义,没有几个人会像我娘一样“傻”,累死累活地喂猪挨批斗,所以仔猪卖不出去的时候居多。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跟娘一起去卖猪仔的情形。
那年暑假里,也正是开蒙早又跳级的我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的一天早晨,天上的太阳像一只烧红了的炭火盆,早早地挂上东边的天空。娘对我说:“桂毛几,今天你跟娘去街上卖猪崽崽,卖到钱好给你交学费。”常常为学费受逼,看惯了老师和同学冷眼的我,为了那几块钱学费,吃了早饭就跟娘一道挑上猪仔去周旺铺街上了。
从家里到周旺铺街上两三里路远,娘一担笼子里挑了七八只猪仔,我只挑了三四只,好在路不很远,路上歇了几回肩,也就不是太难地到了吉昌斋仔猪交易场。在这儿一整天,偶尔有人来问问价钱,娘开始说是卖五毛钱一斤,后来说到四毛五、四毛,可最终没有谁买去一只猪仔。到天黑时,娘儿俩怀着落寞的心情,又把饿得嗷嗷的仔猪挑回了家。
第二天早晨,娘又说要带我去卖猪仔,可是这回她说话的底气没那么足了,叫我的语调也和昨天明显不同了,而且还用新的承诺来吊我的胃口,娘说:“桂毛,一开春你就打赤脚,今天我们去滩头卖猪崽崽,那里买的人多,卖了猪崽给你买双草鞋。”我已没了憧憬,但还是答应和娘一道去,一是为了那双梦寐以求的草鞋,二是去看看滩头也好,在这以前,我听说滩头比周旺闹热,那里有吃居民粮的伢子妹子。
可是去滩头的路程有二十来里,同样是那么一担猪仔,挑到那里已经是用了吃奶的力气了。可恨的是在滩头同样无人问津,到中午了,猪仔没有卖了一只,我却喊起饿来。娘去买了两个烧饼来给我吃,我问娘:“你吃什么?”她说:“我去吃面。”说着,交代我一边吃,一边照看着猪仔。我望着娘的单瘦的背影远去、远去,最后定格在猪市场可以看到的一座小石桥上。娘坐在那青石护栏上,望着桥下的流水发楞。一碗面工夫后,娘起身回来了。我当时明明看到她没有去哪儿吃一点东西,但不太懂事的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
到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的肚子又一次咕咕叫了,猪仔还是一只没卖掉,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了声“我们回去”,就领着我挑起猪仔回家去。二十里路,饿着肚子,挑着担子,打着赤脚,走的是滚烫的沙石马路,这一路是怎么走回家的,对于一个个子矮小的少年来说,那份苦是没法说得出来的。但是,我娘一整天一点东西也没吃,作为她的儿子,我再不懂事,这个时候也不敢说苦叫累了。
猪仔这么难卖,就连送人也没人要了,再喂下去家里是没有粮食喂的,怎么办?娘把信发到她的娘家,外婆领着两个舅妈和姨妈来了,她们一人捉了两只猪仔回去,剩下的请村里的几个婶婶一人捉去一只,虽然大多没有给现钱,但总算给我娘了了一桩难事。从不食言的娘,在我进入高中学习后,为了兑现承诺,硬是凑了一块二毛钱,给我买了一双废轮胎割成的胶草鞋,让我结束了光脚的历史。
.
【作者简介】陈扬桂,男,1963年生, 大学文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邵阳市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邵阳文库》编纂办副主任。热爱写作,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1300多篇,300余万字。其中在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寓言作品300余篇,数十篇寓言被编入中小学辅助教材和寓言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