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文博
图为作者在抗疫一线工作照。
“你的体温是多少?”
这句话,成了这个冬天最热的话题。对于发热门诊,温度是敏感的标准。
一场疫情改变了我原有的生活轨迹,把我从忙碌的手术间拉到了另一个战场。同样,也是戴着手术帽、外科口罩、无菌手套,但多了件防护服。并且,这个战场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当然我还是个医生,只是肩上的担子重了一些。敌人的炮火很凶,甚至有点肆无忌惮。而我们,却是第一次遇到它——新冠病毒。
参加工作才两年的我,就像个新兵蛋子。恐惧,这是不可避免的。未知的对手、未知的工作、未知的团队。是的,刚接到去支援一线的消息时,我的脑袋里冒出来的是这几个疑问。除了阅读新冠指南,我没法准备其他的东西,毕竟它是我当时唯一的武器。
1月26日,我赶到了感染科报到,仍然是熟悉的味道。不过,多了些陌生的面孔,办公室有点狭小。
沉闷的阴天,严密的口罩,战前的沉默,整个场面让人感觉有点冷。
在新冠肺炎发热门诊的第一个班是夜班,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便走上了战场。隔着门诊大厅的玻璃老远就可以看到那一长串的病人。进了更衣室我迅速地戴好口罩、帽子,穿上隔离衣,整理好以后走进了诊疗室。第一眼看到张凌云老师,我们是一批的战友,我接她的班。云姐十分的娴熟,与病患交流、开医嘱、检查单、再次与病患沟通、登记信息、取送检标本、洗手、消毒……这就是前辈的样子,我在心里赞了一句。可能工作太忙,她并没有注意到我,我打了声招呼,她才意识到。“你来了啊,这边病人的检查已经开好了,接下来这几位病人的信息……”她有条不紊地跟我交班,我认认真真地听着。在交完班以后,我说了一句感觉心里没底儿。她面带微笑,看了我一眼然后说道:“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听过这句话没?”说完拍了拍我的肩膀,她便带着一身的疲劳离开了。这句话很熟悉,第一次是在大学听到的,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反倒是充满了疑惑。
凌晨四点,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医生、医生,有医生在吗?”
我迅速穿好鞋,整理了一下口罩,戴上面罩快速地打开了门。
“医生,那个——我们接触了……”
“什么时候?在哪接触的?”我示意他坐下。
“就是一起打牌,大概前几天。”陪人缓和了一下。
“你怎么知道他是?”
“因为——他昨晚来你们医院被隔离了!”
“现在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吗?测体温没有?”我开始询问他的身体状况。
他的语气十分的急促,略带颤抖,眼神里充满恐惧。我能感受到他的不安。我稳了稳自己的情绪,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云姐下班的时候说的那句话。
“接触了并不代表感染了,你来到这里,就会获得帮助。”
我试着调节一下他的情绪,给了他一个微笑,尽可能多的给他一些安慰。
“方法总比困难多,请相信医生,放松点。”
过了一会,他终于静了下来。我接着询问病史,按部就班地给他联系相关科室并安排检查,等结果出来以后,继续跟他沟通了一些注意的事项。他听得很认真,此刻,已经感受不到之前的紧张了。离开的时候他还不忘连道几声谢谢,夸我是名优秀的医生,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暖暖的。其实,我并没有为他做了太多的事情,但却让他内心强大了起来。我想,沟通很重要,尤其是在与病患的沟通,如何让患者信任医生,如何让患者遵循医嘱,如何让患者理解病情,是一门学问。但在这人心惶惶的疫情期间,除了好好沟通,也不要忘记温暖病人是医生治疗疾病的最好药方。
一大早接到姐姐的电话,她在卫健局工作,看到了我的名单出现在了一线工作者一栏。
“你被安排去一线了?怎么不告诉我?”
我写志愿书的时候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
“我去医院帮你看看情况。”姐姐的语气里有些担扰。
“我年轻,更应该加入一线!”这句话我说的很坚定。
姐姐沉默了一会儿。
“你不要担心这么多,好吗?我没空了,回聊。”因为怕自己不能控制情绪,同时也不想让姐姐担心太多,我马上挂了电话继续工作起来。
在忙完我当班的最后一个病人后,我叹了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紧绷的心也跟着松懈了一些。看了看昨日那一叠厚厚的病患信息本,心想这门诊量确实也不少。我站了起来,让身子放松放松。
突然,我听到有人叫我,声音这么熟悉,是姐姐来看我了。她站在门诊外面的空坪里,可能不敢确定蒙面大侠是我。
我又惊喜又慌乱,快步走了出来,朝姐点点头。姐看到我这个样子,想往前走。
“站住说话。”我急了,或许她还没完全了解我的工作危险性。我堵在门口,尽量离她远一点。她和我说了好些话,但我并没有心思听她讲,就希望她快些离开。姐姐并未理会,想多陪陪我,直到我有些激动了,大声吼了一句。她似乎意会到了什么,准备离开。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担忧,眼神带有些许的不安,随后回过头看了我一眼,便慢慢走开了。看着她的背影,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走进办公室里,坐下来一个人发呆。手机响了,是姐姐给我发的信息。我打开微信,满屏都是些鼓舞人心的话语,我那时思绪很乱,并没有即时回复她。到后面,听姐夫说这段时间里,她一直都盯着微信,生怕我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我顿时感觉一阵暖意,觉得即使前方满是荆棘,总有力量支持我向前。
来接我班的医生是邓爱君,她是我们这批一线战区的女医生之一,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年轻的共产党员。作为女生,她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比我们要多得多,长头发的保护、生理期的不适等等。我们的工作危险性,要求我们需要采取二级防护。防护服是一次性的,工作期间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脱了再换,物资有限,我们必须珍惜。因此,在夜班时休息都必须戴着n95口罩,穿着隔离服。与她交流,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她家的那两个小朋友,担心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或许母爱的伟大就在这里,无论何时何地,孩子总比自己重要。在危难时刻,将更多温暖献给患者,这是她作为一名党员服务人民的最好见证。我想,她们都能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我又有什么理由克服不了接下来的困难呢?当初,步入医学殿堂前的那一句句誓言在我耳边响起,那一纸战书,代表了我们奋勇前进的决心,印满纸上的红色手指印,就像那沸腾的红色血液,充满着能量!作为一位青年医生,一位共青团员,就应该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走在前列,发挥共青团员该有的作用,把温暖传递给他人。
一个团体不能没有合作的精神,一定要寻找到自己在这个团队的角色,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样,团体才会变得温暖起来。这是从我的战友文迪豪身上领悟到的,他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与上级的沟通任务他占主要。门诊的主管领导向旭院长,会时不时督查我们的工作,查漏补缺。记得有次我因为对病人信息回报的不完整,被向院长点名了。当时我也脑袋发热,不知道问题在哪。文迪豪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帮我纠正,同时还将相应的知识点画好,发到了群上,供我及其他人学习。瞬间,我被他温暖了!虽然我们是临时组建起来的一个团队,在这之前,我们基本没有碰过面。但我们并不散乱,面对共同的敌人,有着共同的决心与目标,相互支持是自然而然的。平时,在工作群上,我们还需要与上级部门交代一日的工作情况。在交流过程中,文迪豪多多少少还会在旁边帮忙,做一些注释,其实没有这些注释也并未影响工作,但多了它,效率就提高了不少。
这几天,新冠门诊的病人越来越少,当初厚厚的一叠随访观察者本也越变越薄。隔三差五就会嘘寒问暖,并送来不少营养套餐的爸爸告诉我:最近新闻报道称全国连续数日确诊病人数目在减少,重症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治愈出院的越来越多,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零确诊的好消息,大数据分析下的情况也日趋好转。天气也好起来了,温度渐升,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蓝的天空了,朋友圈的油菜花也开了,绿油油、黄灿灿的一片,。这一切,都在告诉我,春天迫不及待地来了。然而,我们并没有松懈下来。工作群里杨恢才主任偶尔也会发几句激励人心的话,同时配上个手气红包,给我们提提神。谢小容、彭柳飞主任经常会笑嘻嘻地和我们大家聊聊自我保护,暖暖我们的心。爱心人士及企业的援助一波接着一波。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在背后支持着我们,总是让我暖暖的,充满了激情。
这场战疫,让我害怕提到温度,真心希望大家都能体温正常。也让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身边战友的相互支持,上级领导的殷切关怀,社会各界的爱心响应……这一切,都在伴我成长。
我将把这份温暖放在心间,永久珍藏!
【作者简介】黄文博,男,26岁,本科文化,2017年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湖南省洞口县人民医院职工。抗疫期间,主动要求上前线,现为医院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医生。
(选自湖南省洞口县作家协会微刊《雪峰文艺》2020年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