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新中国人才政策的历史长卷,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堪称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这项始于1987年的制度安排,三十余年来从最初单一的物质关怀,到如今涵盖政治礼遇、发展支持、生活保障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折射出中国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而从“人力资源”到构建“国家发展同个人成长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人才观的核心要义变革,也让人才们真切感受到“国家不会忘记”的温暖,迸发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专家座谈会、作出重要指示,将“人才资源”提升到“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形成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看望慰问在北戴河休假的专家,不带记者团,不设多余会议,让专家安静地休假更体现了对人才实实在在的重视。
新时代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建功也需要新时代背景。
要用好“聚才兴邦”的智慧培育人才,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中国古代书院“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当下“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创新实践一脉相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从北京中关村到深圳大湾区,从合肥量子中心到西安硬科技之都,创新人才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逐渐实现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等幻想成为现实。这种进步绝非偶然,而是人才政策系统性创新的必然结果。
要发扬“周公吐哺”的精神留住人才,实现局部发展的整体带动。“当初选择回国,看重的不仅是科研条件,更是组织部门为解决孩子入学问题亲自协调的诚意”,理想固然重要,但人才们值得更好的待遇。越来越多的地方启动“抢人大战”,对专家人才的家庭生活进行关怀,以“乡情”吸引,又用“保障”让人才驻足,国内越来越好的氛围和将人才关切放在心上的态度,往往比物质待遇更具吸引力,也正是各地方、各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施展才学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才让我们整体的科技水平在近些年突飞猛进。
要利用“用人如器”的思路用好人才,实现量变积累的质变提升。以大数据平台辅助人才画像,再将“人才特长”与“项目需求”精准匹配的人才运用思路听起来有些“高大上”,却早在2022年的“山西一览”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开始运用,有效梳理了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推动人才服务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实现了人才服务主动化、智能化,让更多人找到了最能发挥所长的舞台。几年过去,不只在山西,全国各地都在推动人才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为人才们提供了更好地发挥才能的平台,有力推动了“人才红利”的释放。
巨龙腾飞的振翅声中饱含着一个伟大民族在奋斗中的呐喊,北戴河的涛声里回荡着一个文明古国对知识的永恒礼赞,人才与国家的双向奔赴,终将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