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水陆空全绿电,宜昌如何“点绿成金”?

2025-10-09 15:08:5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近日,“水陆空全绿电,宜昌零碳交通项目密集落地”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静卧江畔,港口码头电动重卡换电站高效运转,三峡机场实现全域绿电供应……宜昌正以一场贯穿“水、陆、空”的系统性、前瞻性零碳交通变革,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内陆省份、一个长江沿岸城市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卓越智慧。这不仅是一城一地的技术应用突破,更是湖北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在“双碳”目标下,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的生动缩影和深刻启示。

一、 立足省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湖北智慧”

宜昌零碳交通项目的成功,首要在于其深刻把握并精准利用了湖北,尤其是宜昌自身的核心资源优势。湖北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水电大省”,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清洁电能之一。宜昌的实践,正是将这种得天独厚的“绿电”资源,从一种潜在的能源优势,直接、高效地转化为交通领域的“零碳”胜势。

“长江三峡1”号游轮所使用的电力,电动重卡换电站所依赖的能源,三峡机场全域运行的动力,其源头都指向了身边的清洁水电。这避免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境,实现了能源供给与消费侧的完美闭环。这是一种极具“湖北特色”的务实路径:不盲目追求最前沿但成本高昂的技术,而是基于自身禀赋,选择最可行、最经济、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它告诉我们,绿色转型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善于“点石成金”,将既有优势与新的发展理念相结合,从而实现成本可控、效益可期的稳健转型。这对于我国中西部许多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但面临转型压力的地区而言,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二、 系统布局,勾勒“水陆空”立体零碳交通网的“宜昌魄力”

零碳交通绝非单一节点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宜昌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系统性、整体性的布局思维。它没有局限于某一条电动公交线路或某一个充电桩项目,而是雄心勃勃地同时向“水、陆、空”三大交通领域发起冲击。

水上,瞄准代表内河航运绿色方向的纯电动船舶;陆上,攻坚碳排放“大户”——重型货运卡车的电动化与换电模式;空中,则在能耗强度高、国际关注度高的航空领域推动绿电全覆盖与地勤设备“油改电”。这种“水陆空”并举的立体化战略,彰显了城市主政者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与魄力。它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而是从城市交通体系的整体碳排放结构出发,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域规划。这种系统思维,确保了减排效应的最大化,也为未来构建一个完整、高效、零碳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宜昌的经验表明,零碳交通建设需要“一盘棋”思想,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进行跨领域、多层次的协同创新。

三、 跳出湖北看湖北: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宜昌方案”

宜昌的探索,其意义远超一省一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宜昌的零碳交通实践,直接服务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国家战略。长江黄金水道的绿色航运,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长江三峡1”号这样的零排放船舶,为整个长江流域的船舶电动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模式。沿江港口货运的零碳化,则直接减少了长期以来对长江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压力。

因此,宜昌的样本,是长江经济带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的率先垂范。它雄辩地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完全可以在守护一江清水的同时,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含金量”与生态“含绿量”的双重提升。宜昌的实践,为上游的重庆、下游的武汉、南京等沿江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条以绿色交通为先导的“零碳长江”建设路径正变得愈发清晰。

四、 挑战与展望:从“盆景”到“森林”的思考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零碳交通从“示范项目”到“大规模推广”仍面临挑战。例如,电动重卡及船舶的初始购置成本、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跨区域换电标准统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等,都是需要持续攻坚的课题。

展望未来,湖北及宜昌需要在现有“盆景”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森林”。一方面,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如完善碳交易机制、绿色金融支持等。更重要的是,要将零碳交通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最后,“水陆空全绿电”的宜昌故事,是湖北勇担绿色发展使命的精彩注脚,也是长江经济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嘹亮序曲。它告诉我们,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立足实际的智慧、全面布局的魄力以及服务大局的担当。当更多的城市像宜昌一样,将绿色低碳内化为发展的核心逻辑,我们必将能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壮美画卷。湖北的这一步,迈得坚实,意义深远。(硚口区人力资源局 程琪)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