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践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和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标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暑期期间,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组成以“用先锋之音讲中国故事 以青春之行传中国声音”的实践团队自发前往丹阳寻找红色遗迹、探访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学思践悟以实际行动为宣传弘扬丹阳红色记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遗迹常在,历久弥新
丹阳是江苏建立中共组织最早的六个地区之一,也是民主革命以来全省涌现革命烈士最多的地区之一。
【01】丹阳上海战役总前旧址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战役胜利后,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从南京到达丹阳,在这里组织和指挥了上海战役。
总前委在丹阳指挥完成的解放上海战役,不仅取得了军事和政治战略性的伟大胜利,加快了全大陆解放的进程;也反映了刚获新生的丹阳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立即投入到民族的解放进程中,全力保障支援前线,为解放上海作出的卓越贡献。
【02】中共丹阳第一党支部旧址
1925年4月,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侯绍裘先后介绍丹阳进步青年戴盆天、黄竞西、夏霖、钱正表、吴起文五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丹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秘密建立中共丹阳支部。由此,中国共产党丹阳第一个党支部诞生。
中共丹阳第一个支部成立以后,一代代丹阳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03】夏霖烈士陵园
夏霖出生于1895年11月11日,丹阳云阳镇人。他是丹阳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历任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书记,丹阳县委第一任书记和江苏省委委员兼巡视员,之后参与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无锡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于1927年11月11日在无锡被捕,13日在无锡南校场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二、老兵不老,精神永存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帷幕,国家紧急征兵参加这场保家卫国之战。如今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七十个年头,七十载悠悠岁月,厚重而绵长。
【01】守卫“大前方”的铁道运输兵—范夕林
范夕林,生于1930 年,丹阳访仙人,于1952年1月22号正式入伍。铁道兵一师二团一营二连7班战士。
范夕林回忆道,由于物资匮乏,刚到朝鲜时,住的地方就是一个茅草房里的小炕,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常常使他们晚上睡不着,只能靠用树枝烧炕取暖。
美军的飞机满天乱窜,时不时的进行轰炸,使得原本坚硬如铁的地面硬生生涌现了许多很深的炸弹坑,炸弹坑甚至深到可以洗澡。作为铁道运输兵,范夕林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当发现有铁路被炸毁时,加紧加急进行抢修,确保交通运输条件。
【02】以父亲为榜样投入革命生涯—粟庆元
粟庆元,生于1927年,因为父亲一直借着私塾先生的身份,做地下工作,受其影响,于1940年正式参加革命。
革命期间,栗庆元分别在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担任副班长。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栗庆元第一时间打报告,要求去抗美援朝,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担当。从鸭绿江一直到元山,千里行军,他带着一个禁卫连没有流血,没有生病,没有掉队。
三、以农助旅、以旅兴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学生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在中国式现代化丹阳实践中,一种桃子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土地。以“人民好记者”许杏虎名字命名的“杏虎水蜜桃”,已获得“丹阳知名商标”、“知名农产品”等称号,特色活动——“丹阳仙桃节”也已成为每年一度的品牌节庆。
杏虎村是英雄许杏虎的故乡。建设好英雄的家乡,也是对英雄的告慰。家乡的人民说,承杏虎之志,建生态乡村,创美好司徒,用虎的形象又一次站在人们的眼前,激励村民共同建好美丽乡村,奋进伟大时代。
学生党员高度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冲锋在乡村振兴一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脚步丈量乡村田野,志愿挥洒青春汗水,将理论联系实践,再深入一线付诸行动,挖掘丹阳特色,传承丹阳文化,促进了实践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意识,提高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社会本领,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中高高飘扬。
四、鉴往知来—推动党史红色教育进校园
盛世如愿,不负先烈;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在时代变革、发展和谐的当今社会,红色记忆成了我们一直追寻的一抹色彩。没有祖祖辈辈革命烈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无法成就今日之中国。而这正是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希望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那些时光洪流中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党史的学习不应该是阶段性的,红色教育的渲染应该是长期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动党史红色教育进校园必将促使红色基因与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通讯员:徐悦,王雨洁,雷钰媛,崔钰慧,熊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