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墨痕犹润人已逝

2025-09-07 11:11:01    来源:基层网    访问:    

11115424716282376_75.jpg

人生途中,能遇良师,实为幸事。我初入社会,年少气盛,对世事人情皆懵懂无知,却于此时得遇杨先生——一位报社的新闻通讯员,自此命运悄然转向。

与杨先生结缘,得益于我的小学老师彭丁高先生,因为彭先生和杨先生同在一个学校任教,俩人关系密切。杨先生,字涵金,他瘦瘦的身材,黑黑的皮肤,看上去比他的同龄人苍老了许多。

1988年,我跟着我国道教界知名人士李信军在老家的卧龙山(原近庵佬茶场)学习道家拳术。1990年又和他来到河南偃师一道观修行养性。那时的我,也喜欢舞文弄墨,到本子上写点心得什么的,但都是自我欣赏罢了。

我离开偃师前,又在本子上写了一篇《新化人与偃师人差了点什么》的百字心得。回来后,我把这篇心得“文章”拿给了彭先生,想请先生斧正。先生看后告诉我,说要引荐我去拜访他们学校的同事杨涵金先生。还说杨先生是一位老新闻通讯员,在报纸上发过不少的文章。

利用从白溪赶集回来时,特在檀山小学拜访了杨先生。杨先生看过我写的心得后,先是肯定,说我还有点写作天赋。然后先生又指出了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先生说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就要多看(书)、多写(文章)、多跑(去采访)。先生的一句“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话,至今让我受益无穷。

从那时起,我在杨先生的指导下,正式走上了一条弃武从文的写作道路。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杨先生推荐,买来大量写作书籍,从“书中自有黄金屋”中找价值:忙时务农,闲时看书,自费参加多家报社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自考获取大专文凭。

写作伊始,刚写出来的稿件多是学生腔,被报社编辑退回多次。杨先生看我窘迫,主动过来指点:“新闻不是作文,要见人见事见生活。”说罢便取过我的稿子,用红笔删改增补,墨迹淋漓,顷刻间使一篇死文字有了活气。

自此我便常跟他跑新闻。杨先生他说:“好新闻不在远方,就在眼前。”他带我走村入户,行走田间地头,我始知一笔一字皆需扎根于生活的厚土。

杨先生常与我在他学校长谈,讲解新闻之道。他说新闻之笔,应如悬镜,照见真实;又应怀悲悯,不让文字成冷冰的刀。他改我的稿极其严格,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若有一处用词不妥,他便蹙眉,继而从抽屉里取出那本边缘破损的词典,与我细细辨析词义,说此词语用在此处是如何的相得益彰,堪称神句。先生还赠送了一支钢笔于我,祝我笔下生花,佳作迭出。

我依他所教,渐入门径,后来竟也吃上了新闻这碗饭。每有小成,他比我还高兴,却总提醒:“勿骄勿躁,文字关乎人心,要慎之又慎。”

孰料天妒良师。不到五十之年,杨先生竟罹患重症,从发病到去世,我从未去看望过,没去见上先生最后一面,究其原因,我一直漂泊在异地他乡,为家庭而奔波,为新闻而执着。现每每想起杨先生这位新闻引路人,我心中便会有一丝难以言表的痛……

如今我也是一家网站的负责人兼区域总编,每天要审核不少稿件,有少许些稿件还要适当的修改,只要一改稿,杨先生仿佛他并未远去,仍在某处看着我的文字,时而颔首,时而蹙眉。

教师节又至,街上尽是捧花的学子。我独坐灯下,回顾先生生前点滴。先生教书育人,未尝想过什么回报,只愿薪火相传。而我敲下的每一个字符,都是飘向远方的思念,墨痕犹润,斯人长逝,惟以不忘为念。

作者  彭剑峰(网络媒体人)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