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西云山伯依佛,心灵的菩提

2018-12-14 11:42:5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地方看起来很美,但去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去第二次。而西云山似乎例外,我从十多岁开始,去了一次又一次,也许超过三十次了。但每次去,都不会感觉疲惫。是那儿的风光特别旖旎么?还是那个优美的传说吸引人?想来想去,也许是西云山伯依佛祖的灵气吧!

11522166578021915_75.jpg

西云山位于雪峰山南麓新化、安化、溆浦交界处。雪峰逶迤至坪口,资水从中穿过,两岸悬崖峭壁,左为福山,右为寿山。寿山向东,过横岩到石印湾,山势遇横溪而断。溪中异石奇特,岸上荆棘丛生。溪水绕山势而流,峰回路转。此山巍峨雄伟,悬岩如狮子,口鼻耳目皆具。头朝东,尾向西,支脉如狮足之立。

沿山脊至石印湾全长约二十余公里,西云山佛殿正居中部,横溪、芳溪似为双龙含宝。佛殿东一里许为山牛凼,四时花草并茂,果树重重。左边和右边各有一条大路通往佛殿,途中建有东迎亭和安清亭。东迎亭亭联曰:“东友如三状,迎客有凉亭。”

西云山南,沿芳溪下游行约十里为泸溪坑,由此过桥可上西云山佛殿。山顶几株参天大树直冲云霄,其中一巨枫八、九人可牵手而抱,高十余丈,此树为伯依佛祖所栽。曾有诗赞曰:“郁郁葱葱一巨枫,樊梢犹可摘星辰;九秋但见沾红粉,化为仙女下凡尘。”

大枫树下有一小池,直径三丈许,呈圆形,池水清亮如镜,名曰西泉池。泉水清洌甘爽,称神水,饮此泉之水,有病治病,无病消灾。泉水周围花草稠密,此谢彼开,四季如春。沿西泉池而下,若数丈高处有一片矮竹林,生长在石崖上,小如手指,人称“石竹”。崖上建有观音殿。崖形如观音合掌,从上而下左右分开,中间陡如直壁,生长灌木野藤,崖下有深不可测之清潭。

殿内,伯依佛祖端庄而儒雅,慈祥而凝重,将一种无声而博大的力量,缓缓地注入人的心底。屋前一大香炉,轻烟袅袅,爆竹声、木鱼声不绝入耳。屋内,香客跪地者、上香者、祈佑者甚是热闹。红男绿女,叟妪童子,来往甚番。褴衫者有之,西装者有之,愁容不展者有之,喜笑颜开者有之。虔诚跪地者,念念有词,专注摇签。其双手捧签筒上下晃动,有一签渐渐离筒,“嗖”的掉到地上,司签者打卦定之。

休闲片刻,我们碰上了一位老大爷。老人约摸七十多岁,紫铜脸,硬身板。额上镂刻着的每一道皱纹,就像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年代湮远的故事。

伯依佛祖原名张如桂,号秀贤,白溪桃李冲人。明清时代,此地古树茂密,鸟语花香,有笔峰耸秀、古塔在天、犀牛望月、狮踞峻岩、古印盘石、石境悬岩、水吞石洞、石寄仙踪等八景环拱中寺,缭曲幽深,乃风水宝地,传为仙境。

清雍正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亥时,张如桂诞生于此。父亲张家义和母亲苏氏节衣缩食,抚育张如桂兄弟七人。由于全家人多地少,难以度日,兄弟辈不得不分散谋生。张如桂年方七岁,遵父母之命跟随伯父。九岁时,伯父家业中落贫困,为饥寒所迫,乃含泪离家去上乐村为一苏姓人家牧牛谋生。

张如桂从小聪敏特异,生性好动,常以助人为乐,尤喜欢观看别人烧香拜佛,有时也模仿着参拜祖佛。他常往水草丰富的西云山放牛、打柴,常穿窜于丛林荆棘之间。

一次,他发现一片茂盛的草地中间平铺一块光滑的石板,离石板不远,走上三步石阶就是座方椅形石台。他坐上石台,身心颇感舒服。此后张如桂就常年在此处放牛,割完一牧草后就坐上石台看着牛群吃草。久而久之,他感觉此处夏凉冬暖。牛儿一头头吃得饱饱的,膘长得肥肥的。

更奇怪的是,这里嫩绿青葱的草,不仅成年累月吃割不衰,而且越吃越割而越长。聪颖而富有好奇心的张如桂觉得这是神奇的地方,常将泥巴做成杯子、碗碟,削竹片做成筷子,折芦苇当香烛,以水代酒,摘野果为贡品,烧干树叶当纸钱,盘膝眯眼端坐于石台上,拿掌请神拜佛,自言自语求神祷告。

就这样,张如桂在此坚持了近二十年,常觉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一日,张如桂坐在石台上凝神默祷,突然感到全身发热,浑身是劲,便跳下台阶,将台下的石板猛然扳起。下面出现一方水井,清澈的水面上浮着三个淡红色的新鲜桃子。他连忙捞起,不敢自私,擦干水迹后装入袋子,便叱牛回家,好心好意把桃子献给主东。

苏老板接过桃子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口水流到嘴边也不敢吃,说寒冬腊月怎能还有新鲜桃子,这不是怪事?吃了恐怕凶多吉少。于是,又把桃子退还,张如桂见老板不领情,便将桃子自吃,刚咬一口,觉得清脆香甜,味道鲜美无比,吃完顿感全身清爽,神志飘逸。

次日是乾隆二十四年已卯十月十日,张如桂照常拿山樵牧,割草毕,依然端坐于石台,眯目虔神祈祷,至傍晚起身回家时,才发现身体被石台粘住了,入夜即骑鹤登仙,遗下肉身端坐于石台上,仪容庄肃,神态怡然,脸色宛如生时,时年二十八岁。而其所牧之牛群一连三日至此草甸饱食而自归。

第一天,主人见牛归而人未归,还以为张如桂借宿于同伴家中,未曾介意,不意三天过去了,还未看到张如桂归来,才觉得事情蹊跷。正当凝虑重重,不知所措时,夜半忽得一梦,见张如桂来家相告说:“我已于三日前登仙,现在肉身露宿,需求遮风蔽雨,可速搭修庵立我身为肉身佛,以拯救世人。”

苏老板不敢怠慢,于次日清晨直奔任桃李冲,依梦景告知其父母乃族人。众人听后初皆惊疑,立即赶到西云山中察看张如桂遗体,见仪态神形栩栩如生,众人疑虑一顿释,乃商议建庵,定期三个月竣工

张如桂登仙后,远近显灵,一时传为佳话。四川某地一富翁,家财万贯,单生一子,突患沉疴,多处求医诊治不见起色,命在旦夕。全家正在嚎啕痛哭之际,恰有一身穿白衣、肩背白包袱的白衣处士来到门口,自称有办法救治小孩。

富翁顿时求救。白衣处士焚香请神划符水一碗,撬开小孩之口,缓缓灌下。片刻,听到小孩腹内闷了三声,小孩子一会儿就睁开眼睛,并说我想吃饭了。富翁留住处士热情款待,欲重谢救命之恩,被处士婉言谢绝,说别处还有要事,不便久留。问及住址及姓名时,只说姓伯名依佛,家住湖南宝庆上乐村西云山。待富翁赶紧进内室取银出来时,白依处士早已无影无踪。

翌年二月,正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季节,西云山修庵修塔胜利完成竣工。因正处乾隆盛世,百业诸兴,故命名兴国庵,并取肉佛皆音,尊称桂公为寿福爷爷。同日,四川富翁主仆数人以一抬盒装满白银礼品,前来西云山拜谢,并言及白衣处士上门治病救命之恩其事。众人方知如桂公登仙后化做白衣处士普救众生。

从此后伯依佛的威名远播海内,后来人们以谐音称伯依佛祖。伯依佛祖启世人发心许愿,有求必应之。从此。祈求治病的人们,扶老携幼,酬香还愿者络绎不绝。每年八月二十七日,为佛祖诞辰,游人云集,山门拥护,热闹之景,云所难云。

西云山虽不高,实有仙景之趣。走兽飞禽,鲜花明月,不逊弱水蓬莱;彩云瑞雾,绿紫黄橙,哪分天上人间;芳园瑞草,溪壑清泉,蕴有回春之意。西云山,吸足了天的精华、地的气脉、水的情愫、人的智慧。所以才这样的美丽。

近年来,当地百姓又复修古寺,修建亭台轩榭,供游客观赏。远近山民,便云集于此,摆摊设点,优质服务,为游人提供方便。如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喜悦的笑脸,到处都是明亮的歌声。

傍晚,当我们离开西云山时,那位老大爷随一群商贩,在阵阵的呐喊声中,蹒跚地走进恬静的家园。暮色中,留下了西云山那尊不朽的雕像……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不可与愚昧、迷信等同。关爱人类,救助弱者,伯依佛祖是人们心灵的菩提。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灵菩提,有一方净土,一份操守,人世间就会多一些真诚、善良、友爱和同情,就会少一些贪婪、斯诈、仇恨和罪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并非佛教徒,但我信仰“我心即佛”的禅宗理念,力求人格的自我完善。每当我苦闷懈怠时,每当陷入风雨、泥泞之中,面对人生种种无奈和苦谛,在恍惚如梦似幻的境界,心灵的菩提就会出现在面前,给我一脉温情,给我信心和力量,使我宁静而致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断闪光。(作者:刘 雄 湖南新化人)

[责任编辑:彭剑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