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改良,对增加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盐碱地治理是全球性难题,重度盐碱地治理至今难以攻破。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盐碱地成为大粮仓,无数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而在这些白茫茫的盐碱地上,青春的面孔正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选择扎根盐碱地接续耕耘。
2023年6月起,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一支学生团队参与了江苏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截至2023年11月,共实施盐碱地改良约160亩,新增耕地面积141亩。用仅半年的时间将不毛之地变身大粮仓。
江苏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
盐碱地成功“脱盐”,实现地力提升,走的是定制化综合治理之路。团队负责人田再洋深知,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区域气候、地形、水文、地质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她指出,“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工作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地块,需要将其放在更大的区域水盐运移系统中来全面考虑。”
为最大程度地了解盐碱土中水-盐的时空变化,浙师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土壤水-盐动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以获得相关的自然环境参数动态数据。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积累将用于构建区域水盐运移规律的模型,以及确认该区返盐的临界阙值,以便实现后期对土壤盐分动态的预测和预警工作。
针对传统暗管排盐造成的潜在污染,团队成员们强化了环保生物质材料在盐碱地改良方法上的应用,制备可降解的生物质排盐管,有效减少了改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我们已经集成了10余种关键技术,实现了‘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的‘双向奔赴’,从而大幅提升了改良速度。”
如今,土壤含盐量下降15%,平均有机质从近乎0上升到4.19g/kg。耐盐水稻的亩产量最初是340公斤,现在田块的亩产量可达600公斤。
生物排碱沟挖设
水稻秸秆取样
团队中期回访
目前,浙师大学生团队已将定制化综合整治方案应用至江苏通州湾,浙江宁波、温州等地,实现了盐碱土检测监测的预见性和盐碱地的生态改良,为滨海盐碱地的治理改良提供新思路,以青春力量助力实现盐碱地蝶变大国粮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