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杰锋 林亮亮)“看见了!很清晰!”惠安的张先生揭开眼前的纱布,看着手机上的小字,一脸兴奋。
原本面对面看不清人脸,手捧手机看不清文字的他,之所以能重见清晰视界,归功于惠安惠光爱尔眼科医院院长王杰锋为他开展的一台目前全球先进的白内障手术。
转变患者观念,众多群众慕名来治疗
白内障是致盲性最高的眼病,在60-89岁老人中发病率高达80%。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治疗,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早年间民众健康意识淡薄,许多人认为吃药、滴眼药水就能治好白内障,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曾最让王杰锋院长惋惜的,莫过于当地一名年近八旬的白内障患者。来院治疗时,老人已出现眼底出血,不仅眼痛难忍,还伴随头痛欲裂、恶心呕吐的症状。
“原以为年纪大了,得了顶多就是瞎,哪想到不治疗后果这么严重。”倔强的老人后悔不已,严重而不可逆的伤害最终让老人失去了眼睛。
许多类似的患者让王杰锋院长痛心疾首。
为此,2012年,王杰锋从厦门公立医院回到老家惠光眼科医院(惠光爱尔眼科医院前身)后,开始主攻白内障手术。看诊、手术同时,他积极做好科普宣教,提升大众认知。
观念改变的家乡父老逐渐在王杰锋的帮助下重现光明,其中不乏失明十多年的百岁老人。
秉持着“治一个病人就要出一个精品”的信念,王杰锋院长在群众心中竖起了口碑,他不仅留住了县城的患者,还将在港、澳工作的老家人和当地华侨吸引回来,惠光爱尔眼科医院的年手术量甚至超过了不少市级医院。
用眼需求日趋多元,白内障手术进入“屈光时代”
对于眼前的成绩,王杰锋院长并未满足。近年来,他明显感到,许多患者已不满足于仅追求复明:较年轻的患者会提出术后要远、中、近都能看得清,而中老年患者也希望术后能开车、看书、画画、摄影……
与时俱进的王杰锋院长开始钻研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它能在去除混浊晶状体、提升视力的同时,解决近视、散光和老视等问题,从而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数据显示,2021年,45-64岁患者中有近四成国人选择做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患者需求已从“看得清”向“看得好”转变。
得益于眼科领域高新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晶状体的升级,单焦点、双焦点、多焦点等各种类型的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不断涌现,为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优化提供了多种选择,白内障手术进入了“屈光时代”。
就在前不久,国内首个具备非衍射型波前重塑技术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Vivity的应用,让患者的术后体验感又提升了一大步。40多岁的张先生就成为泉州首个“吃螃蟹”的人,在惠光爱尔眼科医院成功植入这款人工晶状体。
泉州首位患者“吃螃蟹”,术后效果远超预期
“他之前有眼外伤,以往术后视力最多恢复到0.6-0.8,但这次右眼术后第二天,远中视力均达到1.0,近视力达到0.8,效果远超预期。”为张先生主刀的王杰锋院长兴奋地说。
更兴奋的是张先生。此前他的视界一片模糊,特别看手机,即便字号调到最大,文字仍看不清。在老家人的推荐下,他专程从工作地贵州奔赴千里回到惠安,前往惠光爱尔眼科医院求医。
考虑到张先生有眼外伤,且有看远中近距离的需求,王杰锋院长为他选择了Vivity人工晶状体。相较其他人工晶状体,它的适应人群更多,能满足本不适合植入多焦点晶状体的眼底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
术后,拆开纱布,张先生非常满意。原本还存有一丝疑虑的他马上预约了左眼手术,且术后视力较右眼更好。
“这款晶状体的优点是增加景深设计,使患者在保留远视力的条件下获得理想的中间视力。而且它能形成连续扩展的焦距,让患者能够享受连续的视觉范围。”王杰锋院长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款人工晶状体几乎不会带来光晕、眩光等视觉干扰,患者术后在明暗光线下不戴眼镜,均能看清远、中距离物体,且有良好的近视力。
随着时代发展,白内障手术更趋向个性化定制,满足患者对更高视觉质量的追求,为惠安乡亲们带来国际前沿的诊疗技术,正成为“光明守护者”王杰锋院长的更高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