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数字出版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8-08-10 15:54:44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    

原标题:传统出版如何更好数字化转型

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一名读者正在了解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产品。本报记者 韩寒摄/光明图片

高库存、周转慢、退货多、报废量大,学术类、专业类图书出书难、再版难、生命周期短……如何通过数字出版解决传统出版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出版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热点话题。

产值破7000亿元,数字出版机遇与挑战并存

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突破7000亿元,达7071.93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收入2957亿元,在线教育收入1010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收入1796.3亿元,网络游戏收入884.9亿元,电子书收入54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20.1亿元,数字报纸收入8.6亿元。

“2017年度,电子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加起来总收入为82.7亿元,比重仅占整个数字出版总收入的1.17%,相较于2016年的1.54%和2015年的1.77%而言呈持续下降趋势。这说明,传统出版单位近年来虽然加快实施了数字出版业务,但与其他新兴业态相比增长较缓,需要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分析。

与传统出版单位数字业务增速较缓对比明显的是移动出版、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的迅猛发展。2012年至2017年5年间,移动出版保持了30.73%的年均增速。在线教育作为数字教育出版最为活跃的部分,仅2017年,产业收入就比2016年翻了两番。网络游戏虽然受到部分家长、教师质疑,但是仍然占据了12.5%的市场份额。

数字出版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这对新闻出版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全国数字出版动态评估执行组课题负责人、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冯玉明发布的《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动态评估报告》指出,我国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已推进多年,整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从观念层进入产业实践操作层面,在新媒体平台构建、在线教育、知识服务、城市生活服务、数字阅读服务等五大方向上,各新闻出版单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瓶颈,如体量仍然偏小、产品和业态不够丰富、资本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等。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指出,数字出版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推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身处新时代,要把握数字出版发展新形势,从加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出发,引导出版企业加快融合发展,创新数字出版产品内容样式、呈现方式和传播渠道,推动数字出版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效,是吸引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关键

长期以来,关于数字出版,在出版企业之间流行着这样的对话:“你们做数字产品了吗?”“做了一点,你们呢?”“我们也是。”“做了一点”折射的是制约传统出版企业下决心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的“鸡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不一定收得到成效,放弃它又意味着跟互联网时代脱节。这导致多数出版社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或是出于响应行政管理号召的需要,或仅仅是“尝鲜”,保持追随行业发展趋势不掉队而已,真正进行彻底的、结构性的融合创新的企业较为鲜见。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季仲华认为,要吸引传统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效”是关键。2016年全国出版物总零售额833亿册,而同期总库存达1143亿册——这是传统书籍印刷不能适应供给需求和发挥“长尾品种”(单品销量在500册以下的书籍)效能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该集团研发了“出版智能经营管理系统”,基于专业数据分析,采取“一书一策、一类一策”的柔性印数决策模型,降库存、降报废率,提高“长尾品种”在电商平台的供货率,仅2017年就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增加了1000万元左右的效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介绍说,该社在融合出版方面做了三个“试水”项目:一是通过书网互动,为每年报考注册建造师的230万人群体提供在线知识服务。这一服务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获得2000万元的营收,累积用户150万人次。二是将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资源库升级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知识服务网,实现优质内容向在线知识服务的转化。三是以住房城乡建设智库为代表,打造“知识+”立体化服务。

“作为传统出版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融合传播趋势,是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更是履行文化职责的需求。”尚春明说,“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责任编辑:陈梦洋]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